


当下科技圈最关心的话题,莫过于全球首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赛事,20支人形机器人参赛队伍与1.2万名参赛跑者同场竞技。
马拉松,代表着最古老的人类运动;机器人,代表着最先进的人类科技。当看着机器人们戴着遮阳帽、穿着跑鞋、在跑道上奋力向前,聆听着现场观众的欢呼,跌倒了还有人为它们加油打气,我们不得不认真探讨:一个“人机共生”的时代是不是正在拉开序幕?
“再过两年,五花八门的机器人都会冒出来。”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康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数字化发展大会暨数字经济高端峰会”上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尽管许多机器人的马拉松“首秀”并不够惊艳,但正如人类第一架飞机仅飞行36米一样,正是这些机器人的一小步,将带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一大步。
本次发展大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与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商创院)联合主办,梅宏院士、钱锋院士联合20余位专家学者,与京东科技、腾讯科技等30余家领军企业的代表共同探索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机器人半马”在比什么
在比赛现场,“状况百出”的机器人让人忍俊不禁。有的机器人背着四个“大风扇”,一头撞上了旁边的围栏;有的被工程师拉着牵引绳出发,被人吐槽“像遛狗”;有跑着跑着“脚抽筋”“头掉了”;有的机器人主要来刷存在感,走着走着就对着镜头表演起来……
可别小看这些千奇百怪的“错题集”,它们正是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向应用落地的“拦路虎”。杨小康表示,两三个小时在真实地形上进行高强度的运行,非常考验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动态平、整机性能,也在挑战机器人电池的续航、关节驱动系统、传感器稳定性等硬件的极限。
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能干绣花、按摩这样的精细活,还能蹦跳跑、搬重物,甚至完成后空翻、回旋踢等复杂动作。然而,长距离动态平衡和短时间的蹲下起立仍属于硬骨头,这对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环境感知、能源续航等核心技术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杨小康表示,他们正在研究一个相关课题——让机器人自如地在三排货架上取放物品,并放在指定地点。“如果这个动作做好了,机器人就可以进入商用领域了。”他说。
低调企业凭借大赛一鸣惊人
20支队伍中中6支成功完赛,前三名分别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的“天工ultra”机器人、松延动力的“小顽童”机器人和上海卓益德机器人有限公司的“行者2号”机器人。这场胜利将这些“低调”的机器人企业一下子带进大众视野。
杨小康透露这样一个事实,随着人形机器人赛道爆火,不少机器相关的上、中、下游企业都在涌入这一赛道,已聚集了不少实力强劲却默默无闻的企业,它们很可能在未来一鸣惊人。
“比如南方身份的一家原来做割草机的企业,在原本的领域里已做到了头部,它们的底盘技术非常出色,现在也进军了机器人赛道。它们以自研多模态移动底盘技术为根基,持续突破运动控制、环境感知与智能决策的技术边界,已经拥有一大批合作伙伴。再如,毗邻上海省份的若干家汽车和新能源零部件制造的上市企业已经掌握了人形机器人制造的全产业链,具备了为人形机器人整机设计与研发企业提供代加工服务的能力。”他说。
杨小康表示,这类企业有一个共性,就是多年来深耕在市场中,对工业流程和供应链体系非常熟悉,很容易针对行业痛点进行快速迭代,也比别人更容易控制成本。相较于数字化是个长期过程,智能化在单点技术上进展更快,而机器人走向市场,价格是非常关键的,杨小康说,正如Deepseek是凭借模型能力和成本的双重突破实现“平民化破圈”一样,机器人也需要通过性价比打开市场。
机器人企业与高校联系紧密
机器人是个人才密集型行业,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管是宇树科技的“偏科生”王兴兴,还是智元机器人的“天才少年”彭志辉,出色的动手能力和从小就对机器人的热爱是成功的机器人公司创始人身上的共同点。杨小康透露,上海交通大学也在通过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将有此特性的学生“挖”出来。
在上海交大学生创新中心的具身智能平台,是一个集人才培养、学生科创、老师科研、产业转化于一体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里尽情动手实践。老师会出题,比如要求一天内要将某个模型搭建出来,通过就进入下一环节,筛选出的学生能获得专业指导。
在争分夺秒的机器人研发中,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十分紧密。“我们与许多机器人公司都有合作,好几家公司已经给我们赠送了全尺寸的人形机器人,学生们可以直接上手去做。机器人始终是要落地的,我们相信这样的培养模式能促使学生去创造自己的机器人。”杨小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