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家庭为何选择“候鸟式”求学

时间:2025-04-05 07:52:00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兵

在北京,有一类家庭像候鸟一般过着“迁徙”的生活。他们周一到周五住在中心城区相对面积不大的房子里,周末为了能到开阔的空间喘口气,再住回郊区另一处稍大的房子中。如此“折腾”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到父母心中更好的学校就读。

候鸟迁徙般的生活

每到周五傍晚,王波(化名)手提着行李箱,带着上小学的女儿,开车从二环附近的市区奔向郊区。

周一到周五,王波一家住在西城区一套30余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周五晚,他们会回到位于市郊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周日下午,他们又得匆忙赶回西城区,迎接新的一周。这种生活就像候鸟迁徙一般,只不过周期是一个星期。

在西城区的小房子里,还生活着王波妻子的父母。夫妻俩带着孩子挤在一张上下铺上,孩子的姥姥、姥爷住在最大的一间屋子,客厅完全成为孩子学习的空间。由于中心城区车位紧张,家里的车成了摆设,周一到周五几乎不敢轻易挪动。

“我吃点苦没什么,也是通过吃苦扎根北京的,但这种生活有时候让人感到有些心力交瘁。比如孩子学校临时通知活动,需要的衣服却落在郊区的房子里,周末在郊区完成的作业和某个书本忘记带回城里……”王波告诉记者。

宋霞(化名)也是 “候鸟家庭” 的一员。为了孩子能进入她心目中更好的学校念书,她在石景山区和西城区相距近20公里的两个家之间已经来回“迁徙”了4年。“我和丈夫轮流住在西城的房子里,夫妻俩只有周末才能碰面。”宋霞说。

对孩子身心或有影响

一些家长向记者表示,之所以上小学时就开始两地迁徙式生活,是因为如果能够在中心城区念小学,有了学籍,日后就可以在中心城区参加中考,考取中心城区优质高中的机会就会更多。而一旦做出迁徙式生活的决定,则意味着这种状态可能要从孩子上小学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

“即便后悔,只要踏上了这条路,学籍已经落在中心城区,就没有回头的选择,只能坚持12年下来。”有家长如是说。

对于孩子而言,这样的迁徙式生活,缩短了亲子互动时间,而长期生活在拥挤环境中,也让孩子的心情更加焦虑,家庭矛盾容易显现。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忠云认为,这种候鸟生活模式下,儿童在“教室—补习班—市区出租屋”三点一线中成长,可能会削弱社会化能力培养。“亲子互动、课业后的健身以及同学之间的交往,虽然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分数,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李敏认为,候鸟模式的家庭,拥挤环境导致亲子肢体接触减少,孩子的情绪稳定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相对狭窄空间限制了孩子和同伴的人际交往,使得他们的社交能力得不到提高,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或退缩行为,增加了外向性格转为内向性格的可能。”李敏说。

王波告诉记者,因为两地奔波,感觉孩子很难和同学建立稳定的友谊。“我们提醒孩子尽量在学校期间多和同学来往,回到家也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互动,通过共同的游戏、阅读和讨论来增强亲子关系。”王波说。

让家门口的学校变多变好

业内人士认为,“候鸟模式”不仅有可能影响孩子身心,也会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频繁“迁徙”也增加了城市运行成本。在李敏看来,减少“候鸟家庭”,关键要促进教育资源分布的均衡化,如果教育资源分布更加均衡,“家长或许不必再为好学校死磕‘老破小’。”

北京郊区与城区相比,在师资、教育理念等方面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为促进教育均衡,不少郊区纷纷“开门办教育”,提高引入标准,加大引进力度,不断创新与城区优质学校的合作模式,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布局。北京各区在教育领域“内升外引”,让学生和家长深切感受到家门口的学校变多了、变好了。

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北京市印发了该市《统筹主城区与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工作方案》,统筹365对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手拉手”结对,覆盖全市所有乡镇义务教育学校,促进课程、活动、师资、教研、管理等教育要素和优质资源有序流动。

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正在推进,家长的心理也需要改变。教育心理学专家陈小松认为,家长们需要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角色。“虽然这样的选择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但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同样不可或缺。也应该倾听孩子的声音,更加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包办,赶鸭子上架。”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