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潘昱辰 编辑/高莘】4月28日,伊比利亚半岛爆发“史上最大规模”停电事件,再度将储能系统拉入公众视野。

4月28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陷入停电 视觉中国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由于人工智能相关硬件和电动汽车、热泵等清洁技术的能源需求,电网在未来十年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储能系统能帮助国家电网以及家庭、企业和工厂应对风能和太阳能供应的波动,此外其还为电网提供备用电源。
而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未来五年,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全球电力需求预计将翻一番以上;在美国,更占电力需求增长的近一半。
“储能通常被视为可再生能源行业中热度最低的一项。但这项技术却能防止各国在未来几年遭遇停电。”电池咨询公司Rho Motion的研究主管艾奥拉·休斯(Iola Hughes)直言。
Rho Motion的数据显示,储能系统占全球电池市场的份额,已从2020年的5%增长到如今的20%。该公司预测,2023—2024年间,全球电池储能容量增长了52%;到2030年,储能容量将翻一番,从去年的340GWh增长到760GWh,相当于760万辆电动汽车的电池总容量。
同时,储能热潮的席卷,也为主导动力电池市场的中国和韩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开辟了新的战线。
就市场份额而言,目前中国在全球储能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在高速增长的国内需求的推动下,中国电池占全球储能系统容量的近90%,其中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超过80%,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也超过75%。

2018-2030年全球预测储能市场份额,粉红为中国,深蓝为美国,浅蓝为欧洲 金融时报
以特斯拉为例,首席执行官(CEO)埃隆·马斯克曾在去年在电话财报会议上表示,储能“正在像野火一样蔓延”。 对特斯拉而言,储能行业的蓬勃发展也有助于其旗下储能系统——Powerwall和Megapack的扩张,并以此抵消电动汽车销量的急剧下滑。
然而,由于自研4680电池的产能不足,特斯拉仍然依赖以宁德时代为首的中国电池制造商。特斯拉首席财务官(CFO)伊巴夫·塔内贾(Vaibhav Taneja)本周还曾警告称,特斯拉即便试图努力减少对中国电池的依赖,关税也对其储能业务产生了“巨大”影响。

2023年4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项目签约 视觉中国
休斯则表示,专注于生产高镍电池的韩国制造商,曾一度引领该行业,因为高镍电池的能量密度,要高于中国制造商大规模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 但随着韩国电池一系列安全事故的爆发,特别是去年6月韩国京畿道SK电池工厂引发的23死火灾事故,加之中国电池技术不断革新、性能不断提升,且价格也不断下探,中国制造商很快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目前,主导电池市场的宁德时代,已攫取行业总利润的90%,而其规模效应更使宁德时代持续增加研发支出,在技术层面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

宁德时代ENERONE+储能产品 视觉中国
根据预测,到2027年,宁德时代的总产能将翻一番,从去年的684GWh涨到1.5TWh,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0%。
博恩斯坦能源研究负责人尼尔·贝弗里奇(Neil Beveridge)表示,中国和韩国储能公司截然不同的命运,是由于各自电池市场的规模导致的;宁德时代不仅是业内规模最大的企业,而且拥有“最好的技术和最高的产能利用率”,为其带来明显的优势。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接近1300万辆,同比增长35%。如此庞大的规模,使得中国电池制造商仅在国内就拥有充足的市场需求;而在海外市场,去年仅宁德时代一家的装机量就接近100GWh,市占率接近30%。
相比之下,韩国电池制造商主要为特斯拉、通用汽车等美国汽车制造商供货,然而近年来美国电动车的销量远低于车企预测,使得韩国供应商的利润率已跌至负值,不得不大幅削减近期的资本支出计划。
然而,中国在电池、储能的主导地位,也让一些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尤其是美国。《金融时报》认为,这似乎给韩国企业带来了希望。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等韩国电池企业正考虑新建或改造既有生产线,以规模量产磷酸铁锂电池。
但休斯强调,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仍使中国制造商相比韩国同行具有成本优势,“在中国市场,中国产品的售价约为80美元/kWh;而在美国市场,其售价为130—140美元/kWh,中国仍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同时,中国企业也在东南亚国家建立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张产能并降低成本。
瑞银电池分析师蒂姆·布什(Tim Bush)表示,未来LG能源等韩国制造商可能会“在较小的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但它们仍无法获得成本优势,来大规模生产磷酸铁锂电池。
此外,由于国内竞争激烈,中国电池、储能服务供应商也已将目光投向欧洲等海外市场。“中国企业非常渴望向海外扩张。如果美国拒绝来自中国的商品,大量价廉物美的商品将会供给其他市场。”休斯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