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举行首场专题报告

时间:2025-08-20 08:55:00

龙门山色(资料图片)

  昨日,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举行首场专题报告,来自中国、新加坡、英国、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石窟寺保护理念与实践”主题,分享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通过多学科对话、技术交流与全球视野碰撞,为石窟寺保护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汇多元智慧克千年痼疾

  我国石窟寺遗存丰富,集雕塑、建筑、壁画等艺术于一体,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石窟寺分布广泛,所处地理环境不同,致使它们面临复杂多样的保护风险。实施有效的“抢救性保护”,是石窟寺保护工作面临的共同课题。

  “石窟寺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而水害是威胁其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蒋思维指出,以大足石刻为例,其作为南方潮湿环境砂岩石窟的典型代表,长期受到包括裂隙渗水、雨水、雾水、凝结水、毛细水等多种水害侵蚀,严重威胁文物的安全与长久保存。他指出,仅靠单一方法或措施难以彻底防治,必须构建系统性、多学科协同的综合治理模式。

  专题报告上,多位专家聚焦水害治理的实践路径,强调“精准勘察+科学施策+动态监测”的协同体系。敦煌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研究馆员郭青林以“甘肃典型石窟渗水机制及防治研究”为题,分享了针对甘肃石窟干旱、湿润、潮湿三类环境差异的水害防治经验。他特别指出,水害防治需要长期稳定的团队不懈研究、持续攻关。就现阶段而言,物理防护仍是应对石窟水害重要且有效的策略选择。

  化被动“抢救”为主动“预防”

  石窟寺承载着人类复杂的历史、精湛的工艺以及人与环境的深刻联系,是人类的文明瑰宝。如何保护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

  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馆员马朝龙以“预防性保护理念下的龙门石窟保护实践”为题,介绍了相关经验。他介绍,龙门石窟的各种病害经历了从最初的抢救性保护为主,到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转型,通过环境治理、山体绿化、建设监测预警体系、开展日常维护等措施,为石窟安全提供了多重保障,取得良好效果。未来,龙门石窟将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提升监测分析的效率与精准度,持续完善预防性保护体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再升级。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牛英彬建议,推动石窟寺的全要素保护,需要把石窟寺文物本体和文物环境各要素统一纳入考量,以全面的考古、调查、勘探为基础,完善规划,统筹兼顾考古研究、文物保护以及展示利用的多重需要。

  借科技力量赋石窟“新生”

  “科技赋能,守护文化遗产”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也精准概括了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方向。如何利用前沿科技,为历史遗存持续注入活力?参加专题报告的专家们公布部分最新研究成果。

  来自英国国家罗斯福实验室的李培勋教授介绍了“中子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研究新举措”。利用现已问世的“中子成像技术”,科研人员能在丝毫不损坏文物的情况下,详细扫描探测文物的内部结构,开展分析,为文物出具“诊断证明”,帮助研究团队进行文物的保护修复。

  通过对AI技术的长期实践探索,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院长、研究馆员黄继忠认为,围绕石窟寺保护相关的文物数字化、文物识别管理、文物虚拟修复和展示,以及文物的监测和检测等领域,AI技术大有可为。通过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系统能自主分析环境参数,无损检测数据状态,实时掌握文物状态,最终实现病态早期预警,为文物保护提供全新的路径。(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谢娜娜 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