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儿子给腰突父亲买40小时硬座票”冲上新闻热搜。注意,整件事的出发点是好的。具体情况可以归纳为一出由亲情主导、误解编剧、最终以医院手术收场的“钢铁孝心”翻车记。春暖花开踏青时,腰突人士还能不能舒坦地享受旅行了?今天,脊柱外科的专家就以上述反转不断的科普素材为例,跟大家分享腰突患者出行的“避坑指南”。
腰突老人的 “硬核”养生之旅
在介绍腰突科普知识之前,不得不详细说一下这次上了热搜的新闻。老陈患有中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打算从老家返回郑州。孝顺的儿子小陈包揽了买票等返程服务。但这个“孝心操作”却惊呆众人——小陈买票时,误把“硬支撑”理解为“硬座支持”,于是特地为父亲抢了张40小时的绿皮火车硬座票。是的,40小时,没错,就是两天两夜,无软无卧的纯粹“硬体验”。
事后小陈委屈地解释说:“我特意上网查了‘腰椎间盘突出怎么护理’,看到有人说‘要硬支撑,别坐软沙发’,我一听,嘿,那不就是硬座吗?” 于是,老陈一屁股坐上了全国最“硬核”的养生旅程,还没回家就直接送进了医院。
腰突不可怕,怕的是错误护理+无知操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搜索式医学”有时可能会断章取义,一不小心就变成“养生事故”,大家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甄别。
久坐如毒药 40小时演绎腰椎灾难片
让我们再来看看老陈的40小时硬座旅程,为什么会直接让他进了医院。
久坐不动 腰椎间盘压力飙升 长时间坐着会让椎间盘处于持续压迫状态,特别是火车上空间狭小、不能自由活动,腰椎压力远超正常值。对于已经突出的椎间盘来说,这简直是压上加压、痛上加痛。
有研究表明,坐姿时人体椎间盘内的压力要远高于卧位,所以随时能平躺对腰突患者很重要。
硬座无支撑 坐姿连累腰 没有任何腰靠的座椅,会让人下意识地塌腰、驼背、脖子前伸。腰椎失去支撑,就像拱桥中断了一段,整条“脊梁”都会叫苦连天。更何况老年人的腰肌薄弱,长时间持续的不适姿势将导致肌肉迅速疲劳,产生乏力、酸胀、僵硬等等不适。
冷热交替 震动不断 绿皮火车环境复杂,夜间温差大、车体晃动频繁,对腰椎、肌肉和神经都是一场折磨。持续40小时的昼夜颠簸,年轻人都望而生怯,何况是62岁的老陈同志,简直堪比参加了铁人三项的“硬座极限挑战赛”。
老陈的例子说明,硬坐40小时之旅后入院开刀并不是危言耸听。
真正的“硬支撑” 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作为脊柱外科医生,我必须郑重地说一句:
硬支撑 ≠ 火车硬座!
硬支撑 ≠ 小板凳、凉凳、石墩子!
“硬支撑”是指腰部在坐、卧等状态下,有适当的承托力,帮助维持腰椎的自然生理曲度,避免塌腰、肌肉疲劳,并不是让你“靠硬撑着活着”。
那么,真正的“硬支撑”到底是什么呢?
佩戴腰围 对于腰椎病患者,适当使用医用腰围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减少腰椎压力。但需要注意,腰围不宜长期佩戴,以免腰部肌肉萎缩。
人体工学椅 对于需要久坐的上班族,选择一把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尤为重要。这类椅子能够提供足够的腰椎支撑,防止久坐导致的不适。
腰部靠垫 如果座椅没有足够的腰部支撑,可以在背后放一个符合人体曲线的腰靠,帮助维持自然的腰椎曲度。
硬度适中的床垫 睡觉时,过软的床垫会导致腰椎塌陷,而过硬的床垫又可能无法贴合腰椎的生理弧度。因此,选择一款适中硬度的床垫,能更好地呵护腰椎健康。
腰突人士出行 带好这份护腰锦囊
选对交通方式 腰突人士出行首选高铁软座、卧铺以及飞机靠窗或过道的座位,便于半躺和伸展。硬座也不是不能坐,但最多1小时就要起身活动,绝对不能一坐到底。
出行装备清单 腰突人士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携带护腰装备。比如腰靠枕,支撑腰椎、保持曲度;U型枕,减少颈部疲劳;热敷贴,缓解腰部肌肉紧张;舒适衣物,避免腰部受凉或勒得太紧;小型筋膜球,途中站起来滚一滚,按摩放松;止痛膏药,以备不时之需。
旅途中的护腰技巧 每隔45分钟站起来活动5分钟;坐姿保持“挺胸收腹”,膝盖略低于髋部;可适当做一些“微体操”:如站立扭腰、抬腿伸展、侧弯轻拉伸等;注意保暖,特别是车上空调冷气直吹时,要盖好腰部。
症状异常要就医 如果旅途结束后出现以下症状,要尽快就诊。比如出现腰腿痛明显加重,影响到起卧行走等日常活动;出现下肢麻木、刺痛或肌肉无力;严重的神经压迫还可能出现大小便功能异常。
腰突也不能老躺着 可以做这些运动
桥式运动 适合年轻人和中年人,老年人可改为靠墙半桥式。
平板支撑 适合全年龄段,老年人可以采取简易的跪姿平板支撑。
猫牛式拉伸 老年人可坐在椅子上做类似的“前后点头”拉伸,减少膝盖压力。
小燕飞 对老年人较难,可改为俯卧位,单侧抬手或抬腿,逐步增加强度。
游泳 适合各年龄段,老年人可选择水中慢走或轻柔漂浮。
普拉提和瑜伽 老年人可选择温和拉伸,如靠墙站立的伸展动作。
文/胡冬(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