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杭州有商场公示了商场内所有预付费店铺名单及店铺租赁合同到期时间,引发关注。
除了点赞的声音之外,还有不少网友好奇,公示是提醒还是侵犯隐私?商场能否起到免责作用?有律师认为,商场公示预付费店铺租赁期,并不能直接起到免责作用,这一做法也并非普遍强制性义务。
风险告知——
商场公示预付费店铺名单,租期啥时到一目了然
据7月4日钱江晚报报道,杭州一家大型商场公示了该商场内所有预付费店铺名单及店铺租赁合同到期时间的信息。

告示牌以“预付费卡消费风险告知书”为抬头,公示了商场A座和B座所有预付费租户,还按照教培类和娱乐配套美业类进行分类。公示清单的内容涵盖了商铺名称、位置和当前合同到期日。其中,“教培类”租户涉及体育、音乐等教培机构,“娱乐配套美业类”的租户清单涉及美容、儿童玩具等行业。
据客服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告知书是去年年初设立的,主要是因为商场里预付费商家比较多,前期有消费者来客服中心了解过这些商铺的租赁情况,所以才公示出来,公示清单前也征得了相关租户的同意。公示是为避免发生消费纠纷,同时也能给广大消费者提个醒,在预付费卡消费时,理性充值。
并非个例——
预防消费者踩雷,多地商场公示预付费商家信息
近年来,不少消费者在美容美发、健身年卡、教培机构充值等预付式消费时,都有过频频踩雷的经历。为起到提醒作用,多地都在“想办法”。
7月8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社媒上不少网友发帖,2024年起,全国多地都有不同的商场公示《预付卡消费风险告知书》。除浙江杭州外,浙江嘉兴、江苏如皋大型商场也有商业预付卡的提示,公示了商家位置、到期时间等。


2024年5月,上海市还公示了单用途预付卡首批信用红榜,涵盖百货、连锁大卖场、酒店、文旅、中餐、西式快餐、咖啡茶饮、西点烘焙、服装、美容养生、医药、汽修、洗染等行业,信用B级以上的代表性发卡经营者,共26家。

7月9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联系西安多家商场,表示没有关于预付费店铺的信息公示。
赛格工作人员说,商场一直没有公示过,下一步会不会设立公示牌,目前还没有接到相关通知。
MOMOPARK工作人员说,在服务台或商场内都没有预付费店铺的租赁信息公示,但如果消费者想要了解,可以说出具体店家品牌名称,服务台可帮助查询。下一步会不会设立公示提醒还不知道,没有接到运营部通知。
大悦城工作人员说,商场没有预付费店铺信息公示,有些店铺充值是店家自己的活动,不是商场的充值活动,“避免消费者充值被骗,我们在每部客梯里都有防诈宣传。”
网友热议——
有人认为提醒要点赞,有人认为“免责意图大于告知”
对于这些商场公示或官方提醒,不少网友参与讨论。
有人认为,商场做法值得点赞,能避免“今天充值明天换人”的情况,有了商铺租赁到期时间,消费者也可以对充值风险进行把控,在知情前提下对要不要充值独立判断。

还有人认为,商场这一做法“免责意图大于告知”,“商家跑路后,总会有消费者跑去找商场。实际情况是,保证金根本不够退,而且一般都冲抵物业费了。”有网友说。

另有网友认为,商场发通知本意是为了催商户续签,消费者想避免上当,谨慎选择预付费服务才是王道。

此外,还有人提出疑问,虽然公示了租赁日期,但商家也有可能合同没到期就交不起租金“跑路”了,这种情况下,商场提前公示了,是否还有连带责任?
还有人好奇,商场如果未经商家允许,单方面公示了商家的租赁期,算不算侵犯隐私?
律师说法——
公示属“避坑指南”有积极意义,但擅自公示可能侵犯隐私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认为,倘若商场在公示前征得商家同意,公示租赁期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合理满足,属于“避坑指南”,它能让消费者知悉店铺经营期限,有助于判断商家稳定性,理性选择充值消费,继而降低踩坑风险。但若未经商家允许擅自公示,可能侵犯商家“隐私”(商业秘密、不公开的商业信息),尤其对经营困难的商家,可能直接影响其经营。
赵良善介绍,根据《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表明,若商场不能提供商家经营资质证明、营业执照的,商场需承担过错赔偿责任。若商场明知商家侵害消费者权益却未采取措施,消费者可请求商场与商家承担连带责任。
赵良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预付式消费的责任主体认定、合同效力、预付款返还等问题作出规定。目前国家层面并未强制要求商场公示预付费店铺租赁期,但《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经营活动监管实施办法(试行)》中明确,经营者应公示经营场所租赁期限等信息。因此,从法律角度看,商场公示预付费店铺租赁期并非普遍强制性义务。
赵良善表示,商场公示预付费店铺租赁期并不能直接起到免责作用。公示虽可证明商场有提醒消费者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体现其尽到部分管理责任,但不能免除其在商家跑路等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应承担的责任。如前所述,若商场未按法律规定履行相关义务,如未对商家资质尽到形式审查义务、不能提供商家有效信息等,仍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脱不了干系。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佘欣 编辑 李婧
(如有爆料,请拨打华商报新闻热线 029-888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