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清、过水、转口贸易,隐秘而暴利的时代过去了

时间:2025-05-04 09:46:00

文 | 胖鲸头条

“走,下海去。”上世纪90年代末,这句话开启了无数外贸人的航海路。

中国外贸人经历过探索期、成长期,逐渐从无到有,到竞相出海淘金,创造了无数开拓新大陆、一夜暴富的神话。但随着新一波全球贸易的对立,外贸时代被撕开了一道裂缝,旧秩序已然被打破了。

在国际贸易的江湖里,“灰清”“过水”和“转口贸易”曾是三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词。比如一箱“洗过产地”的服装从香港转口到欧美,利润可能高达50%;一票“灰清”电子元件绕道东南亚进入欧洲,就能规避30%的关税……

它们曾经被视为一些企业快速获利的“捷径”。但如今,随着全球海关监管的加强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个隐秘且暴利的时代正在远去。

“不是生意难做了,而是野蛮生长的路被堵死了。”一位从事外贸行业五年的小杨对胖鲸说。眼下,外贸正经历一场让全行业阵痛的改革。

灰清,外贸行业心照不宣的“秘密”

“灰清”一词最早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当时,由于经济转型和物资短缺,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俄罗斯市场。为了鼓励进口和简化海关手续,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一些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清关公司追求利益,逐渐变成了一种不合规不合法的方式。

现在,灰清多指通过非正规或不完全合法的手段完成货物的进口或出口清关手续。其主要操作方式包括低报货值、篡改商品分类、伪造原产地证明等,目的是逃避高额关税、增值税或其他贸易限制。

“做我们这一行,真的是富贵险中求。”小杨说。“灰清”是他入行前听说过不少前辈实践过的“骚操作”。

在他的描述中,在义乌以及深圳福达附近曾有一批货代公司,两个人,一台电脑便能撑起一家货代公司。在这家公司旗下可能注册了一家或几家公司,专门给国内商家做低价清关或者混装避税。比如一个货值5万美金的集装箱,报给海关的货值只有1万美金。如果是20%的关税,原本要付1万美元的关税,可能花两千美元就可以搞定。

混装避税也比较好理解,就是在货运的集装箱中,把高价值和低价值的商品混装在一起,再按照低价值的总额来报税,以此来降低总体关税。对于这部分货代来说,通过这样的操作既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一部分关税,也能从中赚到大笔佣金。在过去,美国海关部门的查验率大概只是2.5%,就算查到,下次还可以换个公司抬头清关,所以不少货代和商家愿意冒这个风险。

“好多家大货代都是这样起家的,之前比较宽松的时候。几乎每家货代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灰清的动作。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小杨说。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上个月,据业内人消息称,宁波一跨境家居企业因出口美国货物申报货值与实际采购价存在12%偏差,遭美国海关扣押整柜货物并处以28万美元罚金,成为这次中美跨境贸易合规化进程中的典型案例。

涉事企业出口货柜申报货值较实际采购价低12%,远超美国海关允许的5%误差范围,被系统判定为“故意低报”。货柜内同时混装异常组合被海关重点查验。同时货柜扣押周期从常规3天延长至21天,导致其亚马逊仓库断货率激增至47%,预估损失超 300万元销售额。

这对于一家依赖外贸的小型企业来说,可以称的上是致命的打击。数据显示,仅宁波地区已有超 20家货代、工厂因类似问题涉案,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面临生存危机。

“一旦被查到了,货一般不会没收,只是补关税。但现在美国宣布的是补税可能是补三年。也就是说三年之内,补上这个抬头的所有柜子的关税。货代承担不了,就直接跑路了。”一位国际物流从业人员对胖鲸说,此前欧洲货代暴雷便是承受不住补关税的压力,直接把货丢了跑路。

而如今,查验率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商品的查验率还在飙升。据CBP数据,美国2025年一季度对华货物查验率同比上升70%,重点针对鞋服、家居、电子产品等低报高发品类。要知道,查验率几乎就是货代们的“生存线”。一旦被扣货,履约能力和客户的信任将直线下降。

“我们现在必须合规合规再合规,产品说明书、原生产地都要备齐,甚至为了降低查验率我们还会主动报高货值。一旦查到进了黑名单,以后都会被查。”小杨说,目前美国的查验率没有到20%那么夸张,大概从过去几年的2%左右上升到了5%左右,还用了更先进的货值计算系统,再加上骇人听闻的惩罚措施,“灰清”几乎没有太多可操作空间了。

从成本上算,据小杨透露,每增加10%的关税,每公斤货物成本便会增加0.5元,而每个集装箱的装载量是13-14吨,加上主动报高的货值,即便涨价,货代的利润也在逐步压缩。

“肯定还会有一波货代暴雷”小杨说,当利润被压缩到一定程度,还会有冒险者出现。“良币驱逐劣币,长久做下去,合规化是必然的。”

过水、转口贸易,还行的通么?

当只针对中国的关税政策实施,曾有人提出,过水、转口贸易可以解燃眉之急。

所谓过水,就是通过将货物先转运至第三国,中途换成“made in XXX”的标志,再从第三国出口到最终目的地,来享受第三国免税或者低关税的政策,但这种操作一旦开箱查验就有可能露馅。

而转口贸易的操作更加高明一些,他们将来自中国的原材料或者零部件先运到第三国进行组装或简单加工,拿到当地的原产地证明,彻头彻尾的变成“made in XXX”,再转运到第三国。

事实上,在之前的贸易对立中,不少国内企业到东南亚建厂,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转口贸易。有的工厂甚至只是一个摆设,为了拿到当地的原产地证明,将国内运来的商品进行拆解再组装,实现完美避税。

比如中国某铝合金薄板制造商,利用马来西亚中转,凭借当地的原产地证明重新出口到美国,成功避开高达265%的反倾销税。一家浙江企业通过此策略,三年内营收从3亿跃升至15亿,成为特斯拉一级供应商。

但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也即将戛然而止。今年4月15日,美国海关正式启用全新升级的原产地核查体系,这一新规被视为针对转口贸易的精准打击。

新规首先要求企业提供涵盖原材料入厂至成品出厂的全链路可视化流程图;其次推行原材料溯源穿透机制,需提原料加工等上游供应链的完整证明文件;最引发争议的是能耗数据核验制度,通过分析工厂水电费账单等能源消耗记录,反向推算实际产能规模,以此识别虚报产能或贴牌代工的违规行为。也就是说海关会通过查工厂的用电情况来推测是不是在本地进行的生产。

不仅是美国,其他国家也加强了对“转口贸易”和“过水”的打击。据外媒报道,韩国海关总署于近日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累计查获价值295亿韩元(约1.5亿元)的中国非法转口商品,这些来自中国的货物被贴上“韩国制造”标签,其中97%的违规货物目的地为美国。

在韩国海关披露的案例中,企业主要因为“转运加工”和“直接贴标”两种方式被盯上。一个是电池材料“改头换面”:中国产电池正极材料先运抵韩国,未经实质性加工即直接粘贴“韩国制造”标签。另一个是监控设备“组装伪装”:中国产监控摄像头零部件被运至韩国组装后,标注为韩国产品出口美国。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墨西哥等最常用来转口的国家,也都被列入高风险监管名单。

“泰国也加强了对原产地证明的要求。”泰中罗勇工业园区总裁赵斌也这么证实。“之前在本地加工程度达到20%-30%就能拿到原产地证明,现在可能需要达到40%到50%才行。

赵斌看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出海的当天就应该想好如何做好本地化原产地化,包括从供应链到组装加工都应该做好全面出海的打算。他认为最好的出海方式是组团出海,供应链的上下游一起出海,在当地重新建立当地自己的区域化供应链。

“任何企业出海,都必须要有全面走出去逐步实现本土化的意识,即便现在的能力达不到,但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赵斌提醒道。

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外贸人用汗水和智慧在国际市场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曾经的“秘密捷径”正在被时代的浪潮冲刷得无影无踪。

“灰清”“过水”“转口贸易”,这些曾经的“秘密武器”,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就像小杨所说,这不是生意难做了,而是过去那种“野蛮生长”的路被堵死了。外贸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或许会带来阵痛,但也将为行业带来新的生机。

“良币驱逐劣币”,这是市场的规律,也是时代的必然。当“灰清”“过水”这些“劣币”被逐出市场,那些真正注重合规、注重产品质量、注重品牌建设的企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一场优胜劣汰的洗礼,也是一次行业升级的契机。

从供应链优化到本地化的布局,从合规经营到品牌建设,每一步都需要外贸人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去探索。赵斌所说的“全面出海,逐步实现本土化”,或许就是未来外贸发展的方向。只有真正融入当地市场,建立属于自己的供应链和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还是那句名言:“风浪越大,鱼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