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了未情

时间:2025-09-07 00:03:00
图片

楚考李后 草根红颜的惊天逆袭

——《春申君传奇》⑮

沈国冰

一乘垂着素纱的华车碾过满地落雪,驶向楚宫深处。

车内,李嫣怀抱焦尾琴,指尖无意识地拂过冰凉的丝弦。她望着车窗外巍峨的宫阙阴影,心绪如这漫天飞雪,无根无凭。

昔日邯郸街头的流浪小郎,何曾想过有朝一日,会以春申君黄歇力荐之名,踏入这天下闻名的楚宫禁苑?

车帘外传来内侍尖细的唱喏:“大王宣——李氏嫣,入殿觐见!”

李嫣深吸一口气,那混合着棠梨清甜与宫苑沉檀的气息涌入肺腑,她收敛心神,怀抱古琴,一步步踏上了丹墀。

命运的齿轮,这一刻为她这微末草芥,悄然转动。

图片

1.一曲《幽兰操》

楚王后宫的暖阁内,炉烟袅袅。

考烈王斜倚玉几,眉宇间沉积着挥之不去的沉郁。国事如麻,秦患日亟,纵有楚相春申君黄歇殚精竭虑,也难消心头重压。

直到那个怀抱古琴的素衣身影,如同月下清泉,流淌进这片沉闷的殿宇。

“民女李嫣,拜见大王。”她的声音清泠,如珠玉落盘。

考烈王微抬眼帘,目光触及李嫣低垂的侧颜时,倏然凝住。

远山含黛的眉,秋水为神的眸,琼鼻樱唇,无一处不精致,无一处不动人。

那通身气韵,既非刻意的娇媚,亦非畏缩的怯懦,是一种历经风霜打磨后沉静内敛的光华,在素衣荆钗下隐隐流转。

“春申君言你善琴,试为寡人抚一曲,何如?”考烈王的声音不觉多了几分温柔。

李嫣应诺,端正跪坐于锦席。

纤纤十指落于琴弦,轻轻一拨。

初时如幽谷流泉,泠泠淙淙,洗尽尘嚣;继而转调,竟似有金戈铁马之声隐于弦下,带着一股不屈的张力韧劲。

一曲《幽兰操》,在她指下被赋予了全新的魂魄。兰之猗猗,迎风独立于幽谷,其香益远。

琴音缭绕间,考烈王紧锁的眉头竟不知不觉舒展开来,胸中块垒仿佛被这清音涤荡无存。

曲终,似有绕梁,余韵不绝。

李嫣抬眸,正好迎上考烈王专注凝视的目光,那目光里有惊艳,有探寻,更有一丝久违的暖意。

她微微垂首,恰到好处的羞赧如同初绽的棠梨花。

考烈王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欣喜的笑容。

自此,李嫣的身影便常伴君王侧。

她不仅琴技超绝,舞姿更是翩若惊鸿,一曲楚地《九歌·湘夫人》,水袖翻飞间,尽显巫山神女之缥缈空灵。

更难得的是她的善解人意。考烈王为政事烦忧,她从不妄议朝政,只是默默奉上一盏清心宁神的兰芷茶,或是于灯下为他轻声吟诵几句舒缓的诗章。

她的到来,犹如一缕清风,吹散了考烈王心头的阴霾,又如一泓清泉,无声浸润着他日渐干涸的心田。

信任与宠爱,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悄然滋长。

黄歇立于阶下,看着考烈王眉宇间日益舒展的悦色,脸上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

送李嫣入宫,这步棋,走对了。

2.凤凰衔珠入怀

“臣女曾梦见凤凰衔珠入怀。”第一次侍寝的时候,李嫣对考烈王说了这句话。

考烈王心里不禁一动。

此前,从未有哪个侍寝的嫔妃和他讲过类似的话。

考烈王的内心突然涌起一种吉祥的预感。

考烈王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和强烈自信。

三个月后,李嫣的小腹渐渐显露出了弧度。

当她将这个消息告知考烈王时,这位已近不惑之年的楚王先是愣住,随即猛地抓住她的手,眼中迸发出难以置信的狂喜:“你……你说什么?寡人的孩子?”

考烈王不宜生子,成为楚王后宫秘而不宣的隐忧。

不生儿子,这几乎成了考烈王心中最大的隐痛,他也因此变得多疑、燥怒和自卑。

此刻听闻李嫣有孕,他只觉得天光大亮,多年的阴霾一扫而空。

他紧紧抱着李嫣,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嫣儿,你真是寡人的福星啊!若你能为寡人诞下王子,寡人必封你为后,立王子为太子!”

考烈王狂喜难抑,即刻下令将兰台升格为椒房殿。

接下来的日子,李嫣成了楚王后宫最受尊崇的女人。

考烈王命太医院最好的医官日夜守护,御膳房每日变着花样送来滋补膳食,宫中上下更是小心翼翼,生怕有任何惊扰和闪失。

李嫣享受着这一切,心中却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茫然和无以复加的紧张。

她知道,这个孩子不仅是她的希望,更是她和兄长李园、以及背后春申君黄歇全盘计划的关键棋子。

她的心里充满未知和不安。

她经常祈祷,就看命运愿不愿意帮她了。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太医小跑着,声音颤抖着,几乎语不成句,向考烈王报喜:“恭喜大王,是王子……”

男婴洪亮的哭声,如同春雷,响彻后宫。

考烈王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竟不顾君王仪态,冲进了产房。他看着襁褓中那个脸上皱巴巴的小生命,泪水夺眶而出,不能自已,喜极而泣:

“好!好!这是寡人的儿子!寡人有儿子啦!寡人有儿子啦!”

“天佑大楚!天佑寡人!”他抱着婴孩,仰天狂笑,声震殿宇。

考烈王为儿子赐名为“熊悍”,取勇猛强悍之意。

“熊悍”二字,寄托着考烈王对继承人的无限期许——如熊罴般勇悍,能承社稷之重,不负楚国之未来。

当日便昭告天下,立熊悍为楚国太子。

三日后,考烈王又下了一道诏书:“李姬诞育太子,功莫大焉,特册封为王后,母仪天下。”

一场盛大的册封典礼在楚王宫奢华而隆重举行。

李嫣身着玄色袆衣,头戴九翚翟冠,在宫女内官的簇拥下,一步步走上太庙的台阶,接受百官朝拜。

当她从考烈王手中接过象征王后权力的玉玺时,望着殿下黑压压的人群,心中百感交集。

昔日邯郸城墙下那个冻得瑟瑟发抖、只求一餐饱饭的小女孩,如今竟成了楚国最尊贵的女人。

成为王后的李嫣,恩宠更胜往昔。

三年后,李嫣又为考烈王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取名熊犹。

连续诞下两位王子,让她在宫中的地位坚如磐石。

考烈王对她几乎是有求必应,甚至允许她参与一些军政事务的决断。

李嫣也并未因此而骄横。

她依旧保持着温婉贤淑的姿态,时常劝谏考烈王勤政爱民,减免赋税,体恤民之维艰,赢得了朝野上下一致赞誉。

3.光芒与火苗

李嫣封后,熊悍立储,带来的不仅是后宫的荣宠,更是朝堂格局的悄然剧变。

李嫣封后,最直接的受益者除了她自己,其次便是举荐她入宫的春申君黄歇和她的兄长李园。

考烈王对黄歇本就信任有加,如今更因他“举荐贤能,为楚国延续国祚”而更受宠信。

考烈王下诏:“春申君黄歇,忠君爱国,功勋卓著,自今日起,军国大事,悉听君裁。”

这意味着,黄歇成为了楚国实际上的掌权者,其权势之盛,远超楚国历代令尹。即便放置于列国,也鲜有齐肩者。

陈城的百姓们都说,如今楚国,有两个王,一个是坐在朝堂上的考烈王,一个是坐在相位上的春申君。

黄歇大权在握,却也并未忘记李园的功劳。

他在考烈王面前屡次举荐李园,称其“才思敏捷,处事干练”。

考烈王本就因李嫣的缘故对李园另眼相看,加上黄歇的力荐,便将李园任命为内府卿,掌管宫中财政与王室用度。

这虽是个内廷官职,却能直接接触到考烈王,且掌管着庞大的财权。

李园凭借着春申君黄歇的提携栽培以及妹妹李嫣的显贵,终于走出相府门客行列,一步踏进楚国朝堂。

自此,李园和黄歇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李园不再是黄歇的门客,而是与他同朝为官。

凭借着学识、辩才和八面玲珑,李园很快便在朝中崭露头角。

李园结交各方权贵,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一时间风生水起。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李园的内心悄然发生了变化。

李园极善于伪装。

李园此人,表面温文尔雅,内心却极为狡诈贪婪。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富贵荣华依赖妹妹李嫣,而李嫣的地位又与春申君黄歇息息相关。

因此,明面上,李园对春申君黄歇表现得比以前更为毕恭毕敬,言必称“相国大人”,为春申君黄歇鞍前马后。

春申君黄歇从未对李园有过任何戒心,现在见他如此“懂事”,对李园更加信任,把李园视为心腹,时常将一些朝政事务交给他处理。

然而,在恭敬的表象下,李园却早已对春申君黄歇充满了嫉妒与忌惮。他看着春申君门客三千,权倾朝野,心中早已埋下野心的种子。

他暗中联络那些对春申君不满的宗室贵族,又利用内府卿的职务之便,收敛钱财,结交死士。

李园在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朝堂之上,春申君的光芒万丈之下,李园这簇新生的火苗,却也正无声地积蓄着野心的能量。

4.苏不及的陨落

就在李嫣在楚国后宫地位日隆,李园在朝堂势力渐长之时,遥远的赵国都城邯郸,正经历着一场血与火的袭荡。

长平之战,赵国国力大损。

长平大胜后,秦昭襄王命令秦军乘胜出击。

秦军兵临邯郸城下,将邯郸如同铁桶般围困两年。

邯郸保卫战开始了。

邯郸城最为危急之时,平原君赵胜散尽家财,招募敢死队,死守邯郸,并向各国求援。

春申君黄歇和大将景阳率领的楚军紧急驰援邯郸,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夺晋鄙魏军救援邯郸,楚、魏、赵联军即将会师邯郸。

彼时,正是邯郸迎来解围黎明前最为暗黑最为危险的时候。

李嫣和李园的义父苏不及,本是赵国边军将领,骁勇善战,麾下有一支精锐的铁骑。邯郸被围前,苏不及率所部三千铁骑星夜回防邯郸。

邯郸城头,箭矢雨下,喊杀声震天。苏不及身披重甲,手持长戈,一马当先冲入秦军阵中。

他的铁骑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在秦军阵列中左冲右突,所向披靡。平原君赵胜在城头望见,大声喝彩,亲自擂鼓助威。

然而,秦军势大。

苏不及率领的铁骑虽然勇猛,却如同一叶孤舟,在惊涛骇浪中苦苦力战。

为了打破僵局,平原君组建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苏不及毅然率部加入。

那是一个破晓时分,敢死队趁着黎明前的昏暗,打开城门,向秦军大营发起了决死突击。

苏不及一马当先,戈尖所指,秦军血肉横飞。

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杀退秦军,为邯郸解围。

一支利箭从侧面射来,正中苏不及的肩胛。他猛地一晃,却咬牙拔出箭矢,大吼一声,继续向前冲杀。

然而,更多的秦军围了上来,长刀、长戈如同密林般刺向他。苏不及身中数创,血流如注,最终力竭落马,战死在邯郸城下。

苏不及和他的三千铁骑,全部壮烈殉国。

图片

5.殊途了未情

李嫣封后,李园显贵,兄妹二人在楚国的地位已然稳固。但他们心中,却始终有一个未了的心愿——为父亲李书丞平冤。

当年若不是义父苏不及收留,李嫣和李园还要继续流落街头。如今兄妹二人得势,便决意要为父亲洗刷冤屈。

李嫣向考烈王哭诉了父亲的冤情,请求考烈王出面,与赵王会商,为李书丞平冤。

考烈王原本就对李嫣言听计从,又考虑到楚国与赵国刚刚在邯郸之战中并肩作战,正处于睦邻友好时期,便欣然应允,派遣使者前往赵国斡旋此事。

赵孝成王对考烈王的商求之事颇为重视。一来,楚国是大国,面子上不能不给。二来,李书丞的冤案本就是前任官员制造的错案,如今平反也能彰显赵王的清明。三者,李嫣是赵国人,在楚国称后,也是赵国之荣耀。四者,如能处理好李书丞冤案,也可借此进一步巩固赵楚之盟好。

于是,赵孝成王下令重审李书丞案,很快便查清了事实,为李书丞洗刷了冤屈,并下旨追封其为大夫。

随后,在楚赵两国的共同安排下,李书丞的遗骸被迁回,与妻子赵氏合葬在邯郸城外的一处风水宝地,修建了宏大的墓园。

赵国还派官吏寻访李嫣和李园的其他直系亲人。

赵国官吏找到了当年照顾过兄妹二人的阿奶的住处,却得知阿奶早已在几年前病逝。

又几经周折,找到了阿桃。此时的阿桃,已经嫁给了一个普通的平民,过着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生活很困顿。

赵国使者将这些消息告诉了李嫣,李嫣闻言,想起儿时与阿桃相依为命的日子,不禁潸然泪下。

地方官府拨给阿桃家十亩良田、两处宅院,免除其终生税赋,让他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阿桃虽然对突如其来的恩典感到惶恐,但也感激涕零,对着楚国的方向遥拜谢恩。

至此,李嫣和李园兄妹,不仅在楚国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财富,也终于为父亲洗刷了冤屈,告慰了亲人的在天之灵。

从邯郸街头的流浪兄妹,到楚国的王后和国舅,他们的人生,完成了一场惊人的逆袭。

然而,每当李嫣站在楚王后宫的高台上,遥望着邯郸的方向,心中却并未完全被喜悦所填满。

相反,越走越高的她,心里隐隐约约地充斥着某种不安。

她知道,这深宫之中,恩宠与危险并存,权势与阴谋共生。

春申君权倾朝野,李园野心渐露,楚国的朝堂之上,早已暗流涌动。

她的两个儿子虽然贵为太子和王子,但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与变数。

一阵晚风吹过,掀起她的衣袂,也吹乱了她的思绪。

她轻轻抚摸着鬓边的玉簪,那是入宫时春申君所赠,如今看来,却仿佛藏着无尽的玄机。

她必须更加谨慎,更加聪慧,才能在这波谲云诡的宫廷斗争中,守护好自己和儿子们的未来。

毕竟,从草根到王后,她走了太久,也付出了太多,绝不能轻易失去。

楚国朝堂的风起云动,恍惚间,似乎才刚刚开始。

6.无名者嫣

《史记·楚世家》中,只字未提及李嫣。

《史记·春申君列传》中,以“李园女弟”代称。

《列女传》之《孽嬖传·楚考李后》中,以“楚考李后”“赵人李园之女弟”代称。

“李嫣”得名溯源

制表 沈国冰

《越绝书》之《越绝外传春申君》中,以“园女弟女环”代称,据此,得名“李环”。

《东周列国志》之第一百零三回《李国舅争权除黄歇 樊於期传檄讨秦王》中,表述“有赵人李园,亦在春申君门下为舍人,有妹李嫣色美,欲进于楚王……”据此,得名“李嫣”。

由此可见,在历史长河中,考烈王王后的身影隐没于寥寥几笔的记载之中。在惜字如金的太史公司马迁笔下,她的名字在《史记·楚世家》都没有被提及,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仅以“李园女弟”之名现身,作为兄长李园权力游戏中的一枚关键棋子被送入楚王宫。

这“李园女弟”四字,如一枚冰冷封存的铜印,将一位王后的真实名讳永久沉埋于时光之渊。在正史庄严的殿堂中,她终究是一个寂寂无名者,身份只凝固于父系归属的符号中。

《越绝书》之《越绝外传春申君》中,以“园女弟女环”代称,她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李环。在她被杀的至少近300年后,她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还是被东汉的后人所赋予。

真正赋予这位王后以鲜活名讳的,出自明代冯梦龙之手。在《东周列国志》之第一百零三回《李国舅争权除黄歇 樊於期传檄讨秦王》中,冯梦龙首次以“李嫣”二字称呼这位王后。

小说里,她不再仅是李园之妹,而是以“李嫣”之名,在黄歇与李园纠缠的权力漩涡里登场,其命运与楚国的国运深深交缠。

冯梦龙以其如椽巨笔,将这位被历史刻意遗忘的女性从冰冷的符号中唤醒,使她以“李嫣”之名行走于后世记忆的光影之间。

冯梦龙对“李嫣”此名的选择并非无根之木。

战国贵族女性命名自有其规律,常取形容姿容美好、品德温婉之字。如“嫱”“娥”等字皆属此类。“嫣”字本义为笑容美好、容态动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便有“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的经典描述。

冯梦龙取“嫣”字,既暗合了史书所载其以美色入宫、得幸于考烈王的史实,更如同为这具历史骸骨精心披上了一件文学华裳——使其形象在美人如花的字义中骤然鲜活起来。

“李嫣”一名自冯梦龙笔下诞生后,便凭借《东周列国志》的巨大影响力在民间广泛流传。后世戏曲、评书、民间故事不断传唱演绎,使“李嫣”之名愈发深入人心,甚至渐有遮蔽其本初无名史实之势。

然冯梦龙命名的深意,岂止于赋予称谓?他借“嫣”字之璀璨光芒,不仅照亮了人物面目,更将这位王后从历史工具性的符号升华为一个承载悲剧命运、拥有情感温度的生命个体。

其名之“嫣”,如一面精心打磨的铜镜,映照出她作为政治牺牲品的宿命底色——那灿烂之名所包裹的,终究是身不由己的凄怆内核。

因此,“李嫣”并非自历史深处自然浮出的真名,而是后世文学巨匠精心雕琢的产物。冯梦龙以“嫣”字为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幽暗处的门扉,为一个被宏大叙事吞噬的沉默灵魂赋予了文学意义上的重生。

当今天人们提起“李嫣”之名时,实质上呼唤的是一个文学镜像,是冯梦龙在历史干涸河床上用想象开掘出的一道清泉。

这命名本身便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历史重构——在时光的默片里,一个被权力抹去名字的女子,终因文学的点化而获得了鲜活的生命。

李嫣,这虚构的名字,恰恰成为对历史无名者最深刻、最悲悯的铭记。

(长篇历史纪实文学《春申君传奇》系淮南市武王墩考古发掘和楚文化研究重点课题,为原创、首发,已进行作品版权登记。如引用,请注明来源。侵权必究。)

部分图片来源于淮南市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

上海闵行区博物馆、央视新闻等

编辑 童飞飞

责编 张明星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图片

点分享

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