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务工作者职业信仰培育机制的实践与探索——以湖南邵阳市脑科医院为例

时间:2025-05-20 19:59:00

内容提要:医疗卫生事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医务工作者的职业信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邵阳市脑科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以党建引领、医联体共建、医校联动、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实践为基础,从精神卫生领域困境出发,依据制度、文化、技术、实践相互交融的职业信仰培育 “四维驱动” 模型,深入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医务工作者职业信仰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职业信仰危机的理论分析:精神卫生领域的困境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体系受到各种新形势、新问题的冲击和挑战。随着医药卫生领域改革的持续深入,医务工作者面临全新的职业环境,部分医务人员陷入职业迷茫、发生信仰危机,其中,精神卫生领域的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一)长期超负荷工作对职业信仰的冲击

一方面,精神疾病患者的特殊性使得治疗和护理难度增大,医务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沟通患者及其家属,赢得理解与合作以完成治疗方案。另一方面,精神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患比例失衡,导致医务工作者长时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容易产生精神倦怠,并出现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抑郁等现象,动摇其对职业信仰的坚守。

(二)医患关系张力与职业信仰的双重困境

社会上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现象较为普遍,这不仅影响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也对精神卫生领域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存在认知和情感障碍,难以清晰地表达自身需求和感受,增加了医患沟通难度。加之精神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有时达不到预期效果,容易造成病人和家属的质疑、不满,加剧医患关系恶化,使医务人员产生职业上的挫败感。

(三)技术主义倾向对职业信仰的异化效应

现代医疗技术日新月异,对各种疾病的诊疗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特别是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用于精神疾病的诊疗,有助于准确、科学判断疾病性质与病程阶段,但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技术过度依赖,造成对人文关怀的轻视。

如在精神疾病诊断过程中,医务人员过于依赖检查仪器的检查结果,没有与患者面对面交谈、进行心理测评,可能看不到真正的病情;在治疗环节只注重药物、技术,忽略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况。这种单纯追求技术突破而忽略人文属性的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医务工作者的职业信仰。

(四)社会支持缺失与职业信仰的弱化倾向

精神卫生工作由于经济效益不明显,往往得不到政府和社会的足够重视、支持与投入。这使得精神卫生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受限。大多数精神卫生医院设施陈旧、环境简陋,无法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同时,社会认同度较低、经济收入不高、职业发展空间狭窄等因素使得一些精神卫生医务工作者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持怀疑态度,直接影响他们对于工作的信心。

由于上述因素叠加影响,许多精神卫生医务工作者对自身职业缺乏自豪感。刚入职的医务人员在面对高强度、高难度的工作时,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而工作年限较长的老职工看到身边同事转行或离职,也会对自己的职业方向产生动摇。缺乏足够的职业认同感使得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难以激发更大的干劲和热情,难以坚守自己的职业信仰。

针对上述职业信仰危机,邵阳市脑科医院近年来积极寻求破局之道。探索中发现,信念危机的背后,操作层面也存在着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育人的观念和方法比较传统,很难真正让医务工作者认同,不能起到正面的、有效的影响;二是各科室之间缺乏协同配合,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政工作局面;三是对医务人员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差异化培养不够重视,思政工作针对性不强。为解决这些问题,邵阳市脑科医院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尝试构建职业信仰培育的 “四维驱动” 模型。

二、职业信仰培育的理论模型构建

邵阳市脑科医院紧紧围绕国家卫生战略总体要求,确保医院职业信仰的培育实践在接好“天线”的前提下守正创新。

人民健康是国家兴旺发达、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必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医疗健康事业为国为民,任重道远。医务人员必须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牢记初心使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健康之基。

结合《“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与要求,邵阳市脑科医院提出了医务工作者职业信仰培育的“四维驱动”模型。

(一)制度刚性约束:职业信仰培育的规范保障

制度是职业信仰培育的基础框架,其规范、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激励与考核机制。研究表明,医务工作者职业信仰缺失的关键原因与经济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等制度性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薪酬体系,并将职称晋升与技能培训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提升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归属感。

二是伦理规范与监督体系。依据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提出的 “思政引领力” 理论,需将职业道德纳入执业准入与继续教育体系,并通过患者满意度、同行评议等动态监督机制,强化职业自律。

(二)文化柔性浸润:职业信仰培育的文化建构

文化凭借其符号系统与意义网络重塑价值认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产生深远影响,是职业信仰的深层支撑。

一方面,可以通过叙事医学为文化建设提供价值锚点与情感纽带。比如,组织医务人员讲述诊疗过程中的感人瞬间,将典型案例转化为实现职业价值观“隐喻传递”的漫画、视频等视觉符号系统,让医务人员的职业使命感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基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职业信仰需要通过具象化榜样实现 “观察-模仿-内化”。打造 “身边的榜样”,构建 “专业主义+人文温度” 的符号系统,可以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三)技术精准赋能:数字化时代信仰培育的创新路径

数字化信息技术重构了职业信仰培育的时空场域与认知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打破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思政教育体系,构建 “数据感知-智能分析-反馈调节” 的“PDCA”高质量思政工作管控闭环。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对职业压力、服务行为、学习轨迹等各类信息进行全方位挖掘并加以研判,洞察医务工作者的个体信仰状况,进而通过定制化的培育方案进行干预。

(四)实践动态验证:职业信仰培育的实践转化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遵循 “认识-实践-再认识” 的辩证循环,职业信仰的培育必须遵循 “认知建构-实践检验-反思升华” 这一基本规律和辩证逻辑。基于此,职业信仰的实践转化需突破静态说教模式,构建 “亲身参与-矛盾解析-价值再造” 的动态循环系统,把职业信仰由观念层面转化为行为习惯。

三、职业信仰培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党建引领:职业信仰的红色基因传承机制

1.思想铸魂工程,为职业信仰植入红色基因。

近年来,邵阳市脑科医院组织党员到韶山、十八洞村、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等红色基地接受党性教育,将“红医精神”融入党建活动。并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缅怀先烈传薪火”主题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党课,促使广大党员医务工作者在红色基因的浸润下,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2.“双带头人”机制,为职业信仰注入红色引擎

2024年以来,邵阳市脑科医院组织党员医生、业务骨干深入社区开展精神病人的心理筛查累计280多次,社区精神障碍患者的服务率达到92%。党员护士牵头建立"音乐治疗小组",开展病房人文关怀活动56场次。形成了“业务骨干即思政先锋”的浓厚氛围,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医疗质量和服务品质节节攀升。2024年患者投诉率下降41%。

3.规章制度,为职业信仰筑牢规范保障

邵阳市脑科医院以“五化党支部”建设为契机,先后修订、完善《三重一大联系制度》《党支部议事规则》等各项制度17项,将党支部监督嵌入医疗质量考核、药品管理等关键环节,党支部成为了医院重大事项的参议主体与监督主体,把职业信仰的要求融入医院管理制度,为培育职业信仰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2024年度医院全年发展预备党员6名、转正党员15名,党员全年参加基层义诊、学科攻坚等活动达到85%以上。制度约束有效转化为行动自觉。

(二)医联体共建:职业信仰培育的实践协同与责任强化策略

1.资源下陷和责任强化。截至 2025 年1月,邵阳脑科医院通过医联体合作模式,已助力邵阳市中心医院、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邵东市人民医院、新邵县人民医院等 14 家医疗机构开设了精神心理门诊,促进县域精神病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 76%,专家下沉基层开展技术帮扶 127 次,县域精神病诊疗量同比增长 29%。同时,医院建立了医联体服务成效评价体系,定期对各成员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此外,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及医疗实践活动,如社区义诊、送医下乡、心理危机干预等,让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护航群众健康,深刻体会职业价值。

2.“双向转诊”中的伦理教育。邵阳市脑科医院建立 “疑难病例讨论会” 机制,2024 年精准干预肇事肇祸案件 121 例,成功将转诊误判率降至 3.2%。在这一过程中,围绕隐私保护、知情同意等开展伦理教育 26 场,使医务人员隐私保护意识测评合格率提升至 98%。基于鲜活个体的转诊案例和伦理教育,使医务人员受益匪浅,锤炼了业务能力,提升了责任意识,也强化了职业使命。

(三)医校联动:青年医务工作者职业信仰孵化的协同培养机制

1.岗前培训:邵阳市脑科医院与邵阳学院等四所大学达成深度合作,将《心理危机干预》等课程纳入专业选修课体系,并结合实际开展系统的精神卫生伦理岗前培训。2024 年以来,实现了新入职医务心理健康岗前培训全覆盖,为其职业信仰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践淬炼:2024 年以来,邵阳市脑科医院先后组织青年医务人员参与校园心理筛查 18 场次,干预成功率达 89%。青年医务人员在实践中锻炼了能力,增强对职业的价值认同感。

3.结对帮扶:实施 “临床导师制”,一名党员医生与一名青年医务结成对子,将职业信仰培育融入技术传承。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跟岗学习的青年医务人员实现了自身成长,不断汲取职业信仰的养分。

(四)医院文化建设:职业信仰培育的文化赋能与长效机制构建

邵阳市脑科医院助力邵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不断深化文明创建工作,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心灵相约”义诊等38项志愿服务,培育了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使命感。

同时,依托医院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善心廉行 温暖医患”等专题专栏,大力宣传爱岗敬业先进典型、学雷锋先进事迹。如妙手回春的中医神志病科、温暖病患的八病区医护团队,湖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夏羽、邵阳市道德模范曾韵华等。身边的凡人微光,可亲可感可学,涵养了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为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信仰增添了生动的注脚,提供了持续发酵的精神土壤。

四、成效与优化方向:基于实践的理论反思

(一)职业认同与社会价值的量化评估

1.职业认同提升 :2024 年,邵阳市脑科医院医务人员离职率降低 28%,患者满意度提高 12%。这表明经过职业信仰培育的医务工作者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度显著提高,工作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医院先后获得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邵阳市卫健委第三届“最美医院”、湖南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规范抢答赛一等奖、湖南省脑科医院心理护理技能提高班“叙事护理案例比赛”一等奖、湖南省精神健康科普竞赛一等奖等荣誉。

2.社会价值彰显 :2024 年,邵阳市脑科医院主导的医联体服务覆盖 10.2 万人次,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成功案例数同比增长 67%、成功率提升至 89%。医院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有效提升了社会整体精神卫生水平。

(二)“三链融合” 模式的理论机制解析

邵阳市脑科医院运用 “三链融合” 模式开展职业信仰培育,实现党建链、服务链、人才链同频共振,使职业信仰从思想认同转化为行为实践,最终形成 “信仰链” 闭环。在党建引领医疗事业发展的同时,在促进医疗人才培养、促进专业信念融入医院各项工作的同时,服务质量同步提升,形成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数字化转型与政策赋能的理论建议

1.深化数字化转型 :开发 “职业信仰培育云平台”,打造案例库,上线培训课程,开展同行评议。借助数字化技术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满足学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政策赋能建议:在湖南省卫生职称评审中增加职业信仰考核内容,推行“医德档案”动态管理平台。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力量,使职业信仰成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价值遵循,促其自觉培育和践行。

五、结语:职业信仰培育的理论升华与实践展望

邵阳市脑科医院的实践表明,职业信仰培育应摒弃单向灌输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明确方向,整合医院资源拓展职业信仰培育的实践领域,借助青年干部的成长激发职工职业信仰培育的活力,依靠文化建设激发团队动力并建立长效机制,从而实现从 “职业选择” 到 “终身信仰” 的转变。在实际操作层面,邵阳市脑科医院的探索为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应高度重视医务工作者职业信仰的培育,从制度、文化、技术、实践等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持续创新和优化培育方式,打造一支拥有坚定信仰的医务工作者队伍,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邵阳市脑科医院党委书记 周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