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同日落地,通过财政金融联动,以补贴利息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消费贷款和服务业贷款成本将降低。
贷款利息“国补”能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为什么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效果?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降融资成本扩大内需
当前居民担心未来的收入、就业,“攒钱防风险”“不敢花钱”“不愿花钱”。与此同时,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业老板们则因为经营成本、市场需求等压力“不敢花”,即投资意愿和扩张能力下降。贷款利息“国补”,精准戳中了消费端与供给端两大痛点。
“通过财政贴息,一方面将直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提高居民运用金融杠杆扩大消费、改善生活的意愿和能力;一方面降低消费领域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支持和鼓励经营主体保持生产经营持续性,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分析认为,财政贴息政策将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并强化与金融政策协同,进一步助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对借款人而言,政策确实带来直接利好。”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分析认为,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能够有效降低借款人实际融资成本。贴息由银行在结息时自动扣减,通过APP或短信告知借款人,无需主动申请。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政策的出台有助于减轻消费者负担,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国补”等政策工具能够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叠加优势,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间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带动就业。
薛洪言提醒,消费者需注意合规使用资金,若挪用至投资、购房等领域,银行有权追回贴息资金,且可能影响后续信贷资格。
“小投入”大产出
贷款利息“国补”,既不是单一的财政补贴,也不是简单的金融放贷,而是财政资金的“引子”,撬动数倍于自身规模的金融信贷,形成“四两拨千斤”的合力,实现政策目标。
薛洪言表示,此次政策创新采用“财政+金融”双轮驱动模式,中央与地方财政按9:1比例分担贴息成本,以较小财政投入撬动万亿级消费信贷增量,政策乘数效应有望显著放大。
董希淼表示,两项贴息政策的年贴息比例,在符合一定条件之下均为1个百分点,力度适中;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10%,有助于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最终需求。贷款利息“国补”有望打破“收入预期转弱→储蓄倾向增强→消费收缩”的恶性循环,同步激活了消费意愿与服务供给,形成“敢消费→企业增收→就业稳定→收入增长”的正向循环。
一旦贷款利息“国补”到位,普通消费者和服务业老板们需要支付的利息将有所减少。有消费需求的居民,资金成本更低就更愿意花钱了。服务业老板有了利息“国补”,资金压力缓解,得以轻装上阵,居民扩大的消费,成为了他们更高的营业收入,他们就更能加大投资、雇佣员工扩大生产。
薛洪言表示,两项政策形成供需两端协同,既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又缓解餐饮、文旅等服务业融资压力,构建“降成本—促消费—稳经济”的良性循环。
当金融活水通过财政的管道,精准滴灌至经济的末梢神经,形成经济肌体的活力脉动,这笔“国补”的财政投入,就能通过资金的循环流动,实现“小投入、大产出”的政策效果。
董希淼表示,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加强央地协同,积极安排财政资金,对属地金融机构进行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实施贴息,扩大贴息政策覆盖面和可得性。
南方日报记者 黎华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