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户外,惠州年轻人钟意“野”!

时间:2025-05-05 10:30:00

  自然不是奢侈品,而是人类精神的必需品,它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就好像水和面包一样。“人就应该待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成为年轻人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户外,崇尚户外友好。山海惠州,活力无限。自然禀赋优越的惠州,为天赋户外运动场,涌现登山、越野、滑板、轮滑、帆船、滑翔伞等众多时尚户外运动业态,众多青年户外运动爱好者借助形形色色的户外运动,镌刻下充满活力的青春印记。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惠州日报记者走访了我市3名户外运动爱好者,聆听他们享受户外运动的精彩故事。

  人物一

从岩壁“菜鸟”到攀岩“布道者”:

黄立平的十年逐岩路

  阳光斜切进攀岩馆高大的玻璃窗,在灰色岩壁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树懒攀岩馆负责人黄立平双手扣住岩点,像壁虎般紧紧贴住岩面,膝盖微屈蓄力,身体如一张绷紧的弓弦。他深吸一口气,额头的汗水滴落在岩壁上,指尖骤然发力,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流畅的弧线,手指精准勾住最高处的岩点——他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次“磕线”成功。

  攀岩是和自己较劲

  从岩壁上下来时,手掌心的刺痛感混着完成挑战的畅快,让他想起十年前在德国第一次触碰岩壁时的场景:颤抖的双手、狂跳的心脏,以及落地后浑身发软却止不住想再爬一次的冲动。

攀岩中的黄立平。

  2015年,刚到德国留学的黄立平在学校攀岩馆遇见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运动。“初次尝试教练就让我爬20米的高墙,下面的朋友大声喊着Allez! Allez! 即‘加油加油’,但我抖得连松手都不敢。”回忆起最初的笨拙,他回味道,“下来之后浑身都是汗,心里却像炸开了烟花,那种兴奋感让我没几天又鬼使神差地回到了岩壁前。”

  从那时起,攀岩馆成了他课后最常去的地方,手指在岩点上磨出一层又一层茧子,却也让他逐渐摸清了这项运动的门道——不是与他人对抗,而是和自己较劲。

  回国后,黄立平考取了国家一级裁判员和高级指导员的证件,以裁判员和教练员的身份深度参与到省运会,锦标赛等攀岩赛事当中。2019年,他在家乡惠州开设了第一家攀岩馆,如今已有三家分店,玻璃幕墙上贴满了学员们登顶后的合照。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攀岩教会我的,是在绝望中找希望。”

  多年前在德国哈尔茨野攀的经历,至今让他记忆犹新。在陡峭的岩壁上,保护绳在风中轻轻摇晃,他与友人背着装备进行攀爬,两个小时的高强度运动让手臂几乎失去知觉,“最疲惫的时候,膝盖磕在岩缝里火辣辣地疼,但抬头看见天上的云海,突然就觉得必须爬上去——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不想辜负自己。”

  当他站在岩壁顶端张开双臂时,山风掀起他的衣角,远处的群峰在雾霭中若隐若现,那一刻,所有的疼痛都化作了对自我的重新认知。

  攀岩更在于培养坚韧的意志力

  经营攀岩馆的日子里,黄立平见过太多初次体验者的恐惧与退缩:有人刚踩上岩壁就不敢动弹,有人掉落后坐在垫子上一脸茫然。但他总是耐心地蹲下来,仔细地讲述技巧并指出问题:“你看,每个难点都有解决的办法,就像生活里的困难一样。”他发现,攀岩对爱好者的锻炼远不止于强身健体,更在于培养坚韧的意志力,这一点在小朋友身上格外明显。“小朋友第一次接触这项运动时总是会恐惧、退怯或者哭泣,但是攀爬几次随着力量和经验的提升,他们就会变得自信专注,大胆并且总是渴望挑战新的线路。”

  暮色渐浓,攀岩馆里依然灯火通明。黄立平站在场地中央,看着学员们在岩壁上上下求索,仿佛看见十年前那个在德国攀岩馆里颤抖却倔强的自己。从初遇时的心跳加速,到如今推广攀岩文化的坚定步伐,这十年他始终记得第一次落地时的感悟:攀岩不是征服岩壁,而是征服内心的恐惧。正如他常对学员说的:“当你在岩壁上学会与自己对话,生活中便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人物二

李想:像划桨一样主动破浪

  暮色中的惠州桃花源水上运动中心泛着粼粼波光,李想跪坐在桨板上,手中的桨叶轻轻划过水面,搅碎了一池夕阳。作为惠州某大型企业的软件工程师,26岁的李想(化名)日常被代码与项目填满。去年9月的一次偶然选择,让他的人生多了一片水域的倒影——加入惠州蓝天救援队后,他第一次接触桨板运动。生于云南的他,自幼对水充满向往,而惠州一些湖泊的碧波与落日让他彻底迷上了这项“自由如风”的运动。

李想。惠州日报采集

  初遇:代码之外体会水域温柔及破浪快感

  由于工作忙碌,李想划桨板的次数并不多,但每次不玩够半天就觉得不够尽兴。作为IT工程师,他习惯了代码世界的逻辑与静谧,却在这片水域找到了另一种生命韵律。“写代码是静态的专注,划桨是动态的释放,也是水域的温柔包容。”李想坦言,长时间面对屏幕易引发视疲劳和压力,而桨板的物理挑战恰好形成对冲,周末半天的训练既解压又锻炼核心肌群。这种平衡理念也渗透到他的生活观中:“职场责任虽重,但年轻人更该保持探索欲。划桨时的专注力,反而让我写代码时更高效。”

  初学时,他也曾狼狈不堪。第一次尝试快速划桨时,重心失控一头栽进湖里,因未换泳镜导致眼镜滑落险些沉入水底。但他从失败中总结出技巧:爬板时双手抓挂带,用小臂撑起身体,腹部压板借力,比蛮力有效得多。“像调试代码一样,每个动作都有最优解,但动作的协调又能千变万化,很奇妙。”李想说,他忽然理解了“动态平衡”的真谛:“代码需要静态精准,桨板却要顺应水流调整重心,就像人生里的意外,慌乱只会下沉,冷静才能破局。上板不是征服水,而是驯服自己的恐惧。”他建议年轻人“像划桨一样主动破浪”。

  升级:曾经的“落水者”立志当“救援者”

  户外运动过程中的“意外”,让李想对风险充满敬畏,也让他将“安全”刻入本能。即便在平静湖面,他也坚持穿戴救生衣、评估水文流向,并结伴行动——正如编程中的防御性设计,“冗余保护才能降低系统崩溃概率”。

  同时,桨板朋友圈及救援队训练让李想感受到“多元协作系统”的重要性,“我学会团队信任,就像编程中的模块化开发——每个人都是关键节点。”

  如今,李想已能在湖面自如地来回划行约2公里。他回想曾经看到过的一个很震撼的视频,一位退役运动员“桨板救人”,救援一位落水者仅用了27秒。“桨板比冲锋舟更灵活,在特定情况下,救援落水者有一定优势。未来我想用这项技能帮助更多人。”李想说。

  有了这个小目标,作为惠州蓝天救援队预备队员的他,把划桨板运动纳入救援训练中,只要时间允许,就勤加训练,希望早日具备“桨板救人”的技能,从“落水者”变身“救援者”。

  人物三

“他们落地时眼里看到的光,比任何奖杯都要亮”

滑板男孩丘雅豪的硬核故事

  “滑板就是生活,就算摔倒了100次,也要有第101次站起来的勇气,是滑板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这是惠州KEEP UP滑板俱乐部主教练兼滑手、惠州青年丘雅豪在一个视频里的内心独白,16岁开始玩滑板自学成才,痴迷上滑板这项运动,6年时间一路走来,从小白变成教练,教授了七八百名学生,“滑板运动它不是街道炫酷,需要勇气与坚持,在热情中磨练,在热烈中成长,在热爱里,享受灵魂与自由。”

丘雅豪很享受滑板运动里灵魂自由舒展的快乐。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享受灵魂与自由 锻炼勇气与坚持

  16岁那年,一位经常同丘雅豪打篮球的同学带来一块滑板,“仅玩了一次,我就喜欢上玩滑板。”丘雅豪说,“一开始就觉得这是一项很炫酷的运动。”第二天,他就用压岁钱买了一块滑板。那时候没什么地方有教学,丘雅豪就自己找网上的视频练,在惠阳的市政广场上向其他滑板爱好者学。

  “感觉到自己能飞,喜欢滑起来风吹在耳边的感觉,喜欢滑板带来的那种内心的自由。”丘雅豪找到了感觉,享受到了滑板运动里灵魂自由舒展的快乐,慢慢地,他还一边玩一边拍视频,“练滑板免不了要摔跤,而且是无数的摔,当我把这些视频发到朋友圈时,父母看到了就反对,担心我摔坏了。”丘雅豪说,他曾两次摔伤过手腕,但这些是小问题。除了运动中的受伤,还要面对一些不友好的声音,“在一些人印象中,那是街头小混混玩的,不务正业。”

  00后的灵魂,青春锐气和对滑板运动的热爱,使丘雅豪挡住了这些风浪。看视频里丘雅豪高超的技术和敏捷的身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穿梭于街头巷尾,让人震撼,啧啧称赞。

  “其实不像视频里看到的那么酷那么洒脱,背后是千万次的摔倒和磨练。”丘雅豪说,每一个动作都是万千锤炼。如自学豚跳过障碍,丘雅豪就练习了半年,也摔伤过,一次不行再来,一天不行,再一天,一个月不行再一个月,在一点一滴的磨砺中,动作越来越纯熟,身体对滑板的控制越来越灵活,最后实现人和滑板合一,“历经磨练成功完成一个动作时,这种感觉带来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喜悦。”丘雅豪直陈这种运动产生内啡肽带来的快乐秒杀一切汗水,“一次次练习中,身体得到锻炼,意志也得到了磨炼。”

  从街头滑手到教练 感受成长的快乐

  2023年,丘雅豪加入惠州KEEP UP滑板俱乐部。近年来,惠州通过举办高水平赛事、打造高水平运动队伍、开展公益培训、推动场地建设、发展器材制造产业等方式,积极推动轮滑(滑板)运动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中国滑板运动之城,一片“小”滑板在惠州滑出“大”未来。丘雅豪也把自己的爱好发展成为职业,获得了中国轮滑协会滑板初级教练员证书。

  “这项运动现在符合不少年轻人的口味,在惠州越来越热。”从去年起,丘雅豪也去惠州一中高中部教授滑板,此外,他还教授幼儿学滑板。丘雅豪说,滑板教练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工作。当他通过教学,将自己摸索的动作技巧教授给他人,让更多人喜欢上这项运动,学员们能在滑板学习中得到成长时,他内心是成就感满满的,“我们不仅是传授运动技能,也在运动过程中磨炼学员的坚韧意志和勇于挑战的精神,他们落地时眼里看到的光,比任何奖杯都要亮。”

  任滑板教练,也让21岁的丘雅豪得到了成长,“以前是自己学自己玩,现在多一个执教的角色,我会去思考更多深层次的东西。”丘雅豪说滑板运动中感受到的挑战精神,让他变得更加耐心、用心,“玩得好不一定代表能教得好。每一个学员都是不同的,幼儿有幼儿的教法,高中生有高中生的学法,我要用各种方法,让他们都感受到滑板的快乐。”

  未来,邱雅豪还会继续深耕于滑板培训行业中,继续去推广滑板运动,让更多人能感受到滑板的乐趣,收获健康体魄与坚精神。

  统筹:惠州日报记者马海菊

  采写: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周智聪 马海菊 通讯员欧永杰 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