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打造轨道交通的“人才专列”

时间:2025-07-14 19:30:00

晚上,学生赖雪君的手机发出滴滴的响声。企业导师曹昕发来的专业回答正点亮屏幕:“实际上,海外货物运输受多种因素影响,空车返程率推高了成本。如果要优化列车路径,试试用鲸鱼算法建模?”字句间还附着北京铁道工程机电技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的真实海外运输项目。

赖雪君是五邑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学生,在校内外导师大力支持下,已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在北京铁道所实习了一年,校外导师提供的真题资源,是我在学校接触不到的‘战场’。”赖雪君说。

这类“真题实做”的需求,源自飞驰的“轨道上的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铁路交通网络布局中的重要节点。随着深江高铁等动脉建设,行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正催生人才需求剧变。

近年来,五邑大学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需求,于2010年筹办轨道交通类专业,学校在2014年成立轨道交通学院。五邑大学轨道交通学院教师贾莉介绍说,作为应用型高校,五邑大学构建了“导师制牵引、双轨支撑、多轮运转”的轨道交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人才。

在五邑大学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改革蓝图中,“双轨支撑”如同钢轨般承载着“人才列车”。第一轨是模块化、多元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学校通过系统梳理轨道交通行业核心能力需求,在确保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提高选修课比例。在此机制下,每位学生选修课占比不低于20%。

付志浩入学已有一年,深入了解专业课程体系后,他锚定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师的就业目标。为提升综合能力,付志浩选择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铁路线路设计等多门模块选修课。

作为另一条“钢轨”,个性化、特色化创新教育体系为人才培养注入创新力量。五邑大学面向全校学生,设置了创新思维等通识课程。学校轨道交通学院新增前沿信息技术与应用、交叉学科类等课程。

“课内用课程筑牢创新理论根基,课外我们着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贾莉表示,轨道交通学院构建“系统基础认识—课内认知实验—课程综合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工程项目实践”五层次实践训练体系,以及“学科竞赛认知—学科竞赛训练—学科竞赛实践”三层次竞赛训练体系。分层、递进式的实践体系助力学生培养多维度创新能力。

如果说“双轨支撑”是轨道,那么“全程导师制”就是驱动五邑大学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这辆“列车”前行的强力引擎。交通工程(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21级学生姜娜娜大一就选择了教师程碧荣作为校内导师。

在程碧荣的指导下,姜娜娜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始研究地铁车站客流分布实时监测及预警系统。在项目制的驱动下,她连续4个学期参与实践环节,通过参加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赛事,递进式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程碧荣坦言,学生、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三向选择”机制,能很好地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姜娜娜在推进毕业设计时,就结合了自己过往的研究,以及地铁企业导师的真实生产经验,最终自主开发了“云地铁—智慧城轨客流引导系统V1.0”小程序。目前该小程序已提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申请。

大一接触专业课程熏陶,大二、大三在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赛事中摸爬滚打,大四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姜娜娜的成长之路印证了轨道交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多轮运转”的特点。在贾莉看来,“多轮运转”的培养方式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推动他们从学习者,成长为实践者、创造者。

在“导师制牵引、双轨支撑、多轮运转”的培养模式下,姜娜娜、赖雪君等很多学生成长为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毕业后顺利入职广铁集团、北京铁道所等知名企业。(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刘盾 通讯员 谢钰然)

作者:刘盾 谢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