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城市安放在自然中

时间:2025-07-24 04:17:00

【光明论坛】

作者:王荣、闫晓(分别系宁夏社会主义学院民族宗教理论教研室副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博士生)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城市高温天气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均在增加。一些城市入夏时间提早,高温热浪持续,并不断刷新历史纪录。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消息显示,7月以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已三度刷新历史极值。7月16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首次突破15亿千瓦。不同于洪涝、冰雹等肉眼可见的气候风险,看不见的高温给城市运行带来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面对日益频发的高温天气,应培厚城市的绿色家底,增强绿色基础设施韧性,帮助城市更好减缓高温热浪冲击。

打造绿意盎然的街区环境,提供普惠民生的“绿色遮阳伞”。“有树就有荫”,自然生长的树木郁郁葱葱,能有效改善城市“微气候”,削减城市热岛效应。同仰仗繁杂技术和高额运行成本的工程项目相比,减缓和适应高温热浪,增加城市森林覆盖面积、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在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以蓬勃生长的绿色增量提供更多清新宜人的阴凉空间。在已经建好的城市建筑群中,建造更多绿色屋顶和垂直花园,因地制宜增加绿色空间,为鸟类、昆虫和植物提供宝贵的栖息地。拔节生长于林海的城市能减少对空调、电扇降温的需求,降低环境温度,更好守护人民健康福祉。

扩充人员密集场所绿色空间,打开绿色共享新方式。同在一片蓝天下,高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不尽相同。由于身体因素和工作性质等原因,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型就业群体受到高温热浪的影响较大。对特定人群聚集的场所,应有的放矢增加绿色空间。多元增绿,既欢迎公园成链、绿地成片的户外大尺度绿化,也鼓励在室内、走廊等紧凑空间下足“绣花功夫”的“微绿化”。在人员密集场所提供更多清新宜人的绿化空间,让特定人群在炎炎夏日中收获更多清凉。城市更新须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比如在建筑物内安装对环境负担更小的隔热和遮阳装置,改造公共场所以增加更多绿色空间和水体,打造天然的乘凉长廊等。城市高温天与学校暑假时间上重叠,可考虑在暑期将部分学校开放为面向公众的纳凉避暑地,确保绿色空间惠及更广泛人群。

把城市安放在自然中,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之城”。“城,所以盛民也。”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市是民众的栖居之所、身心所寄,也是文明发展空间、现代化建设载体。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遵循全生命周期理念,把城市看作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有机生命体,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留白增绿”文章,保护城市内的湖泊、湿地、河流、森林,以自然之力缓解高温热浪冲击。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建设转向限定城市开发边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建设山水相依、景城相融的“山水之城”,助力提升城市发展的系统性、持续性和宜居性。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4日 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