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达峰”试点系列报道】
废铝4小时重生 酒糟72变焕新
—遵义和平(苟江)经开区的绿色故事
编者按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贵州的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平(苟江)经济开发区入选,标志着贵州正式融入国家碳达峰核心“试验田”。
从废铝材到再生铝,从废酒糟到有机肥,从垃圾发电到磷石膏“补天”,两家园区各出奇招,通过系统性创新,破解增长与减排的难题。
近日,记者走进两家园区的生产一线,解码园区企业绿色转型故事,为全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绿色方案”。

和平(苟江)经开区。

酒糟。

铝合金棒。
遵义和平(苟江)经济开发区正在经历一场深度“绿色体检”。
从废铝材到再生铝,从废酒糟到有机肥,各企业锚定“双碳”目标,用技术创新为企业“高碳体质”开出药方。
作为全省仅有的两个国家碳达峰试点之一,和平(苟江)经开区正以“绿色生产力”为引擎,推动产业升级,打造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标杆。
5月12日,记者深入园区企业生产一线,探寻这里因地制宜节能减碳的故事。
走进贵州鑫智鹏高新铝材有限公司的库房,汽车旧轮毂、废旧易拉罐等铝制废品堆积如山,工人们正忙碌地将其打包。这些废品经过分拣、破碎、高温熔炼等工序,仅需4小时,就能神奇地“变身”为崭新的铝合金棒。
废铝如何“重生”为再生铝?“分选出高纯度的废铝是第一步,也是最核心的环节。”生产厂长刘勇说:“纯度越高,炼出来的铝液质量越好。”
为攻克这一难题,企业斥资5000万元打造了一条长150米的“分拣流水线”——磁铁吸走金属杂质,涡电流分选机筛出塑料,X光机精准识别材质。
通过这套“组合拳”,让废铝纯度可达98%,不仅每小时能处理40吨废铝,每年还能节省2000万元成本。
更令人惊叹的是,熔炼炉里还藏着节能“秘密武器”:通过将熔炼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废气回收用于待熔化的废铝,预热至180摄氏度。这道“预热工序”使铝液产量从每小时4吨增至7吨,每吨铝液消耗的天然气减少17立方米。
“自今年4月二期项目投产以来,企业已累计生产铝棒3000吨。”刘勇介绍,按年产8万吨的产能计算,该工序可节约天然气136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60吨。
如果说废铝的“重生”展现了循环经济的高效,那么废弃酒糟的华丽转身则诠释了资源再利用的无限可能。
在茅台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容糟场,一辆辆货车将酒糟运往各个生产车间。
“每生产1吨酱香白酒,约产生4吨酒糟,这些酒糟一旦处置不当就会带来环境隐患。”茅台循环产投公司副总经理江友峰回忆起曾经的困境。
如今,经过十年探索,茅台循环产投公司构建起了产业大循环与园区小循环的绿色“双循环”经济模式。过去被视为酿酒废弃物的酒糟,化身为有机肥、饲料、生物质沼气等绿色资源。
如何实现产业大循环?在有机肥车间,酒糟经过预处理、高温发酵等十余道工序,蜕变为有机肥料。有机肥车间工作人员杨波介绍,目前车间年产能达到12万吨。
“这些有机肥将用于茅台酒用五大高粱种植基地,有效改善土壤肥力,累计改善面积已达100万亩。”有机肥车间负责人刘涛介绍,以此形成“酒糟—有机肥—高粱种植—酿酒”的产业大循环。
当外部循环滋养土地时,园区也有着自己的小循环。
在园区贵州尊朋酒业有限公司制酒车间,记者看到,通过应用机器人上甑、自动摘酒等技术,废弃酒糟一步一步成为生产基酒的原料。
取酒后的酒糟仍未结束使命,它将和酿酒产生的高浓度窖底水一起,通过厌氧发酵、固液分离、净化提纯等生产工序,生产生物质沼气。
“园区每年可产1000万方生物质沼气,沼气经转化后,通过蒸汽供应反哺园区酿酒和饲料生产,形成‘酒糟、废水—沼气—回供生产’的园区能源循环。”生物质沼气项目负责人先阳说。
通过科学布局“肥、饲、酒、气”等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年处理酿酒副产物30万吨以上,对茅台酒酒槽、窖泥、曲草等酿酒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此次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对我们也是一次‘绿色体检’。”遵义市播州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付承前说,这场“体检”不仅关乎节能减排的硬指标,更是一场产业基因的重塑。
垃圾“蒸”出电 废料“绣”青山
——黔南高新区的“无废”三部曲
一块十几平方米的玻璃墙外,操作员周长娟正操作摇杆,墙内,抓斗正将垃圾抓取到坑中合适的位置堆积排水发酵,发酵完成的垃圾适时投入焚烧炉中“补料”。
这是5月15日记者在福泉市的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福泉海创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看到的场景。
“这里每天要消纳近700吨的生活垃圾,如果臭气熏天,谁愿意每天在这里工作8小时?”在无臭无味的环境下处理垃圾,周长娟甚至不用戴口罩,和记者侃侃而谈。
公司厂房采取封闭式设计,所有运到厂里的垃圾也全部是密封式直运,防止抛洒滴漏和臭味溢出;垃圾进入后马上倒入密闭的垃圾贮存仓,采取严格的密封措施,垃圾贮存仓始终保持负压状态,仓内的臭气成为助燃空气,进入焚烧炉燃烧,确保了臭气不会外溢。
“垃圾作为燃料,能替代燃煤进行发电,从而起到节能降碳的作用。”
企业综合管理处负责人陈洪浪告诉记者,每吨垃圾燃烧后的热值可发电400度以上,每年可节约3.1万吨标煤,减少8.3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每天垃圾焚烧产生的23万度绿色电力进入千家万户,满足1万余户三口之家一天的用电需求。
包括福泉在内,运入这里的生活垃圾还来自瓮安、龙里等周边县市,今年1至4月,福泉海创已收集处理生活垃圾9.89万吨,发电量3115.8万千瓦时,产值1489.2万元。
生活垃圾通过焚烧发电实现“再利用”,在黔南高新区这个从磷矿开采起家的老工业基地里,上百万吨的磷石膏如何实现“再就业”?记者在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公鸡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寻到了答案。
走进项目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并不是冰冷的石块,而是十余头黄牛在山头的草地上悠闲吃草。
公鸡山,原本是一座历史遗留露天开采的磷矿坑,由于开采完毕后未对山体进行修复治理,矿山表面裸露,寸草不生。
“用磷石膏作为胶凝材料回填矿山,补好公鸡山的‘伤疤’,实现地貌生态重塑。”贵州川恒充填管理部总监黄同伟一语中的。2019年起,贵州川恒利用半水磷石膏自胶凝特性,制备出了抗压强度高、泌水率低、流动性好的新型矿山填充材料,并于2019年起逐渐消纳约110万立方米磷石膏应用到公鸡山矿山修复一期项目上。
“从漫天白灰到遍地青绿,回填面上植青绿,引来满坡黄牛,这是我们一期项目修复后的成果,二期项目约消纳170万立方米磷石膏,将于三年内完工,6月份我们在修复矿区栽种的格桑花苗也要开花了,欢迎你们来赏花。”
黄同伟介绍,作为同时生产磷化工产品和消纳磷石膏的企业,贵州川恒自2019年起便实现产销平衡,至今已消纳约1100万立方米磷石膏,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产生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
固废回填让废弃矿山重焕绿意,而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又如何处置?
“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危险废物有46大类,我们能处理其中的45大类。”在贵州星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公司副总经理吴兵发描绘了企业处置危废的产业轮廓。
该公司有四种处置方式:焚烧、物化、资源化利用、填埋。危废来料入场后不能直接处置,要先通过取样分析,根据检测数据制定不同的危废处置方案。
焚烧、物化、资源化利用后会产生飞灰、炉渣、污泥等二次废物,仍需要通过填埋进行兜底处置。
为此,在贵州省环境保护基金的支持下,企业建成了库容200万立方米的柔性填埋场,10.7万立方米刚性填埋场三期项目也在加紧建设。目前,星河环境每年为超300家企业处理危险废物约13万吨。
今年3月,黔南高新区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
“入选‘国家队’既是激励更是动力,我们力争今年实现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80%、磷石膏无害化处置率100%的硬指标。”黔南高新区产业服务中心主任严富椿说。
省地质博物馆
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展
本报讯(记者 金秋时)5月21日,“山水新颜——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展”在省地质博物馆开展,展览将持续至7月30日。
此次展览由贵州省自然资源厅主办,贵州省地质博物馆、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承办。
展览以“山水新颜”为主题,分为“生态之殇”“保护之策”“修复之效”“保护之益”“展望未来”五个部分,围绕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生态脆弱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殊性,聚焦贵州一体化生态修复从“生态伤疤”到“绿色奇迹”的蜕变历程,以“山河焕新颜,守护生命共同体”为核心叙事,通过“危机—行动—新生—共赢”的逻辑脉络,展示了2018年以来贵州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生态文明创新实践。
步入展厅,除了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图文展板宣传内容外,还可以观看多媒体宣传片、参加疏通河道小游戏等互动环节,让参观群众进一步增强观展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展厅中还可以看到黔金丝猴、黑颈鹤等珍稀动物标本,展览对这些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了场景复原,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近年来贵州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的成效。
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负责人汪海表示,此次展览综合运用了声、光、电等设备,生动还原黔金丝猴、穿山甲等珍稀动物生活场景,通过动物实体标本和矿石矿物标本展示,希望让参观群众实现沉浸式观展,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贵州月季新种“银朱”国际月季大会上获金奖
本报讯(记者 王剑)5月20日记者从贵州省植物园获悉,5月11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月季展中,该园自主培育的月季新品种“银朱”荣获金奖。
国际月季大会是全球月季界集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品种展示和宣传推介于一体的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会议。本届大会在北京举行,也是该会举行40年来首次落地中国。
贵州省植物园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系统开展月季种质资源收集与育种研究等相关工作,目前已建立贵州省最大的蔷薇属植物种质资源圃,近年来陆续收集了蔷薇属植物1000余种(含品种),优选了适合贵州寡日照高湿度区域玫瑰品种14个、月季品种46个,为城市园林绿化与月季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持。
据“银朱”的第一培育人吴洪娥高级工程师介绍,“银朱”是贵州省植物园以月季“卡拉米亚”为母本、“皇冠”为父本,人工杂交所得,有易于栽培管理、长势好、抗病性强的特点。

省植物园培育的月季“银朱”。 张佳佳 摄
喀斯特小微湿地修复
贵阳发布全省首个地方标准
本报讯(记者 王剑)近日,由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牵头制定的全省首个针对喀斯特地貌小微湿地修复的地方标准——《喀斯特小微湿地修复技术规程》获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该标准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填补了我国西南地区该领域的空白,标志着贵阳在喀斯特小微湿地修复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阿哈湖湿地公园管理处依托其在湿地保护与利用方面的丰富经验,于2023年启动标准编制工作,在重庆大学的专业技术支持下,组建了专项工作组。
工作组多次深入贵阳、黔东南、重庆梁平、广西桂林、云南泸西等喀斯特地貌典型区域开展实地调研,足迹遍及30余处小微湿地现场,通过水质监测、植被群落分析等手段,累计获取第一手数据1000余组。历经多轮意见征求、专家技术审查、反复论证修改等多个关键阶段,工作组历时两年完成了标准编制,最终形成了涵盖术语定义、修复原则、修复流程、现状调查与评估、修复目标与方法、修复设计、修复措施、管理与维护、生境监测和修复评估的全流程技术标准。
标准紧密依托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小微湿地修复、建设、监测及研究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深度结合喀斯特地貌独特的水文条件与生态保护需求,首次系统性制定了适用于贵阳市域的喀斯特小微湿地修复技术,标准实施后,将通过科学规范的修复流程有效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服务功能,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野生动植物图片展
本报讯(记者 金秋时)5月19日,遵义市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赤水市生态协会等单位,在赤水市香樟林广场举办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图片展。
图片展以“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为主题,共展出100幅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图片,展期为3天。活动现场人头攒动,一幅幅精美的野生动植物图片展示了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的成果,让观展者深入了解保护区的自然奥秘,更加直观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保护意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林元 张弘弢 金秋时 王剑
编辑 金秋时
二审 王剑
三审 干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