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首破35万亿!净值“回血”推动规模增长

时间:2025-08-27 20:10: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易妍君公募基金行业迈入“35万亿”时代。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基金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即规模)合计达到35.08万亿元,为首次突破35万亿元大关。这也是公募基金市场自2025年4月以来连续第4个月扩容。

对比今年6月末,整个7月,公募行业总规模增加了约6829.93亿元。这部分增量主要来自开放式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货币基金。

不过,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的规模增长主要得益于基金净值的修复,而非基民大举入场。

受访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7月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5.29%和5.02%,从而带动基金规模增长。同时,ETF作为被动投资的重要工具,不断吸引资金流入。

据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5年7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4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149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15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5.08万亿元。

其中,1333只封闭式基金(包含申报为封闭运作和定期开放的基金)的净值合计为3.74万亿元;11681只开放式基金的总规模为31.33万亿元。

开放式基金具体包含5类产品:3074只股票基金的净值合计为4.92万亿元,5203只混合基金的净值共计3.83万亿元,而债券基金、货币基金、QDII基金的总规模分别为7.24万亿元、14.61万亿元和7300.44亿元。

对比今年6月末来看,整个7月,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货币基金的规模分别增加了1925.94亿元、1385.56亿元、3813.84亿元,环比增幅分别为4.07%、3.76%、2.68%,为公募基金行业贡献了主要增量。

“权益基金的规模增长得益于净值上升,7月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5.29%和5.02%。同时,ETF作为被动投资的重要工具,持续吸引了资金流入。”格上基金研究员托合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据Wind统计,截至2025年7月底,上市ETF的资产净值合计为4.59万亿元,较4月底增加了5300多亿元,增幅约为13%。

此外,QDII基金的规模亦有增长,单月增加了约463亿元。而债券基金是唯一一类净值环比下降的产品,总规模较6月末减少了约482亿元。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的规模变化与股票市场走势呈现正相关。

今年一季度,公募基金行业曾短暂出现过总规模环比下滑的情况。4月之后,A股市场震荡上行,公募基金规模则从32万亿元一路攀登至7月的35万亿元高峰。

具体来看,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为31.93万亿元,较2024年底减少8926.57亿元,环比下降约2.72%。今年2月,公募基金总规模增加2940.21亿元至32.23万亿元,但3月底又降至32.22万亿元。此后连续4个月,公募基金总规模逐步向上:先是在2025年4月底首次突破33万亿元,5月继续增长,到了6月底又攻破34万亿元大关,而7月底已超过35万亿元。

在托合江看来,公募基金规模的变化与股票市场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股票市场的涨跌直接影响公募基金的净值,从而影响基金规模。同时,股市上涨、投资者信心提升,也会给公募基金带来增量资金,继而影响基金规模。

另一方面,公募基金的规模变动,特别是权益类基金资金变化情况,也会反过来影响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和情绪。

需要提及的是,今年7月,权益基金的规模增长主要得益于基金净值修复,而非基民加大申购力度。

从基金份额变化情况看,7月,股票基金、混合基金依旧呈现净赎回。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的份额分别为3.44万亿份、3.00万亿份,较6月底分别减少了114.65亿份、370.59亿份。

并且,股票基金的净赎回在5月—6月已有所显现,显示出当下基民“获利了结”情绪较重。今年5月底,股票基金的总份额为3.46万亿份,较4月底的3.51万亿份减少了约1.3%,到了6月底,股票基金的总份额进一步下降至3.45万亿份。

混合基金的总份额在5月底也出现过环比下滑,6月则转为净申购。

就7月而言,基民净申购的产品类型主要为货币基金、QDII基金。

截至2025年7月底,369只货币基金的总份额达到14.62万亿份,环比增幅约为2.67%;321只QDII基金的总份额为5959.27亿份,较6月底的5737.51亿份增加了221.76亿份,增幅约为3.87%。

相比之下,总规模环比下降的债券基金,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

截至2025年7月底,债券基金的总份额为5.95万亿份,较6月底减少逾1944亿份,环比降幅约为3%。

托合江认为,7月债基呈现净赎回,主要受到股债“跷跷板效应”、市场风险偏好提升、政策调整及债市收益率上行等多重因素影响。

“7月以来股市持续回暖,风险偏好明显提升,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导致债基面临赎回压力。8月债市有所修复,但股债‘跷跷板效应’仍在持续,若A股市场继续强势上攻,债市仍可能面临一定波动。中长期纯债仍有一定赎回压力,建议投资者跟据组合情况做相应的资产配置,稳健仓位可配置一定比例短期纯债或固收+类产品。”他进一步分析。

从机构投资逻辑看,东方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指出,本轮债市下跌引发的赎回压力多集中在基金端,即机构基于策略调整,或出于大类资产配置切换目的,或出于降低债券久期暴露目的,减少债券仓位,从而赎回基金加以应对,给基金负债端带来一定压力。但赎回压力或止于机构赎回基金,不会进一步向居民赎回理财等固收资管产品扩散。

国海证券分析师靳毅认为,基金遭遇的赎回更偏向于短期冲击,目前理财的配债行为仍维持稳健,且破净率没有明显提升,因此赎回压力仍整体可控。

“不过,当前股市情绪依然火热,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风险偏好上升,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债市行情。”靳毅提到。

展望后市,国泰基金指出,权益市场表现显然是影响债券市场走势最大的变量。8月份风险偏好将维持较高水平,会对债市造成压制。此外债市调整带来的负反馈影响需要警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