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CMF专题报告:建议增发7000-10000亿元特别国债对冲美国“对等关税”,适时启动降准降息

时间:2025-04-09 17:30: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北京报道4月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举行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聚焦“5%GDP增速:必要性与可能性”展开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晓光代表课题组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刘晓光表示,近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外发布“对等关税”,引发全球资本市场的恐慌,也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挑战与困难。

刘晓光表示,2025年一季度良好开局,为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打下扎实基础。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比上年全年加快0.1个百分点;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6%,比上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从供给侧来讲,一季度为实现全年增长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3月份制造业PMI录得50.5%,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3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50.3%,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可以预判到3月份生产层面指标和预期经营活动扩张程度整体在加快,这些将支撑一季度经济会有不错的表现。

刘晓光表示,2025年经济运行面临的潜在风险,主要包括美国特朗普政府2.0版本关税冲击、内需提升速度不及外需回落速度、地方发展信心不足等。特朗普在第一任期里,自2018年7月起分四轮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平均关税率从3.1%上升到19.3%,这部分冲击经过几年调整基本消化。今年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从2月份开始连续多次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4月初宣布将从美国时间4月9日凌晨起对中国商品加征34%的“对等关税”。新一轮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现在只能做简单估算。这一轮加征关税是全球性博弈,其后续发展还需进一步观察。

刘晓光表示,要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关键要落实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大任务,包括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积极稳外资稳外贸、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尤其是面对新情况要如何有效落实、有些可能需要加大政策力度。

刘晓光介绍了课题组的政策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新形势,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提高政策整体效能。面对美国的“对等关税”冲击,在现有安排基础上可以专项增发7000-10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加以对冲,加大财政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支持力度,推动内需加快回升。加快落地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启动一次中等幅度的降准降息。稳住楼市股市,多举措对冲外部冲击,推动相关薄弱环节进一步实现“止跌回升”。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减负,比如扩大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的范围和力度,加大对生育、养老、住房贷款利息的扣除力度,鼓励按时下班、周末消费、假期消费。加快推出一批增长拉动效应强,预期改善作用大,市场主体积极性高的改革举措,与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形成有效配合。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