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水经济促进乡村振兴!西青这一典型案例入选《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汇编(2024)》

时间:2025-04-18 08:47:00

水利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汇编(2024)》于日前发布,由西青区水务局组织报送的典型案例《打造治水兴民、因水而美的水美乡村——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聚焦基层河湖管护,以发展水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成功入选其中。

以下为典型案例原文

打造治水兴民、因水而美的水美乡村

——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聚焦基层河湖管护,以发展水经济促进乡村振兴*

【摘 要】西青区王稳庄镇曾是全国知名的“钉子小镇”,繁荣的制钉产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为此,王稳庄镇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借助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实施河道、沟渠、坑塘生态工程,结合当地产业及特色地理、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治水兴民、因水而美的水美乡村,成为西青区用好水资源、做足水文章,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成功范例,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乡村振兴之路。

【关键词】王稳庄镇 河湖长制 水环境治理 乡村振兴

【引 言】近年来,西青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认识以水兴城战略的重要意义,不断创新机制、优化举措,推动治水取得显著成效。其中,王稳庄镇聚焦河湖水生态保护,通过深层次的调整和变革,加强水管理、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发展水经济,以区、街道(镇)以及村级河湖长为工作核心,有力解决河湖管理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河湖面貌持续向好,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如今的王稳庄镇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借助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优势,为村民打造了幸福美丽新家园,人居环境实现了从颜值到品质的蝶变,在绿水蓝天的美丽画卷中,走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步伐。

一、背景情况

王稳庄镇位于西青区南端,境域内大小河道、坑塘45个,其中有1条一级河道独流减河,2条二级河道大沽排水河、津港运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制钉产业在王稳庄镇兴起,遍布15个村的几百家小五金企业,生产了全国市场40%的钉子。可是,短暂的经济繁荣背后,却是环境的急剧恶化,河道里横流的污水,空气里刺鼻的气味,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也影响了招商引资环境,阻碍了经济发展。

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西青区王稳庄镇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下决心扭转水环境恶化局面,通过截污治污、清淤护砌、生态修复等途径,保障水安全、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各级河湖长凝心聚力,全面发力,形成了党政负责、河湖长领责、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社会共治的河湖管理新格局,通过补齐短板,整治突出问题,镇域内主要河流水质基本稳定在V类以上。如今,摆脱了污染的王稳庄镇,整个城区生机勃勃,充满魅力,成为了生态环境的“优等生”,实现了从“钉子小镇”向“绿色小镇”的华丽蜕变。

二、主要做法

(一)凝聚各方力量,探索协同管护新模式,实现从“一人治水”向“全民护水”的转变

2023年初,为彻底整治受污染的河湖,强化工作基础,全面摸排河湖实际情况,西青区王稳庄镇以河湖长制为工作平台,发挥河(湖)长办“指挥部”作用,联合多部门,组织镇、村级河湖长对全域内河湖进行全面“体检”,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全面登记完善,系统梳理水体的数量、位置、水质等基础情况,更新各村坑塘沟渠河湖长名录,明确河湖长治理目标责任,进一步遏制“源头”和“末梢”污染。为减轻基层河湖长工作压力,将河湖长阵地前移,动员党员、群众、学校、群团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河湖保护,组建了“河小青”、“小小河湖长”、“民间河湖长”等志愿者队伍共4支,合计100余人,发挥其宣传、监督作用,在2023年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200余个,大大提高群众对河湖长制的认知和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建立网格管护机制,聘请第三方保洁公司对河湖进行日常保洁,全方位开展河湖保洁工作,及时反馈河湖相关问题,协助各级河湖长开展清河护岸、巡查劝导等工作,实现河道管护工作“全覆盖无死角”,打通基层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构建起河湖长、志愿者、第三方相结合的河湖管护体系,形成河(湖)长办统筹、河湖长志愿者队伍联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二)精准靶向攻坚,树立污染治理新标杆,实现从“一潭坏水”向“一方碧水”的转变

水污染问题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一方面,王稳庄镇工业污染是最大的污染源;另一方面,作为农业大镇,过度的化肥、农药使用以及养殖业的排放,使得水体面临严峻的面源污染挑战。王稳庄镇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的制度优势和带动作用,多部门联动,从源头拧好水污染的“阀门”,强化污染源头治理,针对全镇工业污染源的“痼疾顽症”,将全镇9个工业集聚区全部关停取缔,治理“散乱污”企业356家、环保不达标企业400余家,拆除150万平方米工业集聚区,将其余合法合规的企业,统一迁入赛达工业园,并进行提升改造。投资约4627万元修建污水管网支管网57.34公里,实现次、支管网与主管网的全面贯通,全镇工业、生活污水统一接入污水厂进行处理,有效解决了污水乱排乱放现象。过去,王稳庄地区采用传统的种植、养殖模式,土壤盐碱化加剧,对水环境带来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为此,王稳庄引进绿色、智慧农业的“种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盐渍土壤改良措施,消减农业面源污染,用科技手段提质增收,再现天津西部鱼米之乡风貌。为全面加强河湖空间管控,2023年完成了镇域内所有水体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划定的河湖管理范围包含河道、沟渠28条,合计140余公里,坑塘11座,有了标准后,使得河湖“清四乱”更加“有章可循”,镇域内的41个“四乱”问题完成清理整治,围垦种植、乱泼乱倒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王稳庄镇不仅降低了区域水环境污染,改善区域人居生态环境,还走出适合区域内发展的绿色新道路,镇域内面貌焕然一新,王稳庄镇成功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造出乡村振兴新典范。

王稳庄镇稻田画

(三)开拓发展思路,奏响水域经济新乐章,实现从“生态好水”向“经济活水”的转变

以水兴城、以水兴业,作为一座水城融合共生的城区,河湖水环境滋润了王稳庄镇,也赋予了王稳庄深厚的人文底蕴。王稳庄镇以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发展水经济,大力实施退渔还湿,对于镇域内主要河道独流减河沿岸300米范围内池塘全部清退,完成退渔7338亩,推进独流减河生态修复系列工程,打造西西海生态湿地,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有效净化周边水产养殖尾水,减少了入河污染物。完成2.6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基础设施改造和4000亩无人农场小站稻种植示范项目建设,打造出智能化农业应用示范园区。通过实施生态绿廊建设、稻香农谷提升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等重点项目,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止2023年,王稳庄镇林草覆盖率达33.8%,镇域湿地面积占比11.2%,大气各污染物较2019年均下降12%以上,入河水质明显转好,水体水质保持V类及以上。王稳庄大米“百年津沽”“隆平稻花香”小站稻等品牌在全国近4000家线下商超年销售量近1万吨,销售收入达2亿元。取缔的工业区完成转型,成为以高端金属制品工业、汽车配件、食品加工项目为主的环保工业园区,2023年王稳庄镇工业园区总产值达125.09亿元,较2020年增长36.4%,成为西青区名副其实的绿色发展模范镇,用生态红利换来了“金饭碗”,实现了“与水共生,依水发展”的理念,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极大满足,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王稳庄镇独流减河生态湿地工程吸引大批鸟类栖息

三、经验启示

(一)河湖治理保护需坚持统筹治理,合力共治

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只靠河湖长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协调整合各方力量,推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河湖管理保护,除了区、镇、村三级河湖长外,西青区王稳庄镇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让“民间河湖长”、“河小青”、“小小河湖长”等队伍组织成为“官方河湖长”的有效补充,也广泛发动群众纷纷加入爱河护河的队伍中去,充分发挥志愿组织在河湖治理中的监督作用,真正让他们从旁观者变为管理者,形成独具特色的河湖共治共管综合力量,促进河湖水环境治理共管、共治、共享。

(二)河湖治理保护需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

西青区王稳庄镇关键在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结合区域实际,研究区域内水环境污染现状,确定水环境治理保护目标,坚持治水、治污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精准治理行动,水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充分结合区域内地理风貌和自然禀赋,统筹“林田水草、河湖湿地”的一体化修复,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为抓手,保护生态促建设,维系环境育发展,用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河湖治理保护需坚持人民至上,为民惠民

王稳庄镇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兴水的重要论述,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以水为媒,发挥水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树立以水养人理念,用资源换投资,用投资养生态,用生态促民富,实现良性循环,优美的水环境成为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一大要素,群众的舒适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得到极大满足。

作者:周浦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