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欧人工智能合作:推动科技向善与全球公共利益

时间:2025-07-09 06:24:00

近日,“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会议聚焦“数智时代背景下的人权”这一主题,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与西班牙知华讲堂基金会联合主办。来自中国及多个欧洲国家,在人权、国际发展、国际关系、国际传播以及人工智能领域拥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相关议题。

本次研讨会围绕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两个核心方面展开讨论,重点强调了中欧在数字经济,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对推动国际发展的价值贡献。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科技、经济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背景下,这样的价值贡献具有重要的全球伦理引领意义。

从效率和效益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作为世界经济的新起点和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对于助力中欧经济稳定前行至关重要。近10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超越了传统的高级分析和机器学习阶段,它为全球经济的增长作出了更为显著的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能够有力地支持全球南方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并助力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于202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非洲经济体通过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可能创造出高达1万亿美元的年度经济价值。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人工智能也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已经在众多传统技能领域取代了人类,并且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扩展到更多新任务中。美国《时代》周刊的一项历史比较分析指出,1998年至2022年,人工智能在手写识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阅读理解、语言理解以及常识补全等关键能力上已超越人类水平。而在数学思维与代码生成方面,人工智能也在迅速逼近替代人类的程度。2025年,因人工智能引发的裁员问题受到了中欧双方的共同关注。例如,包括微软、谷歌、普华永道、赛富时、脸书在内的全球十大代表性公司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或内部重组,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需求。

其中,微软裁员约6000人;谷歌在已裁撤安卓部门的情况下,继续裁员约200人;赛富时裁员约1000人,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和非技术岗位;IBM裁员数百人,主要是人力资源岗位,其职能被AskHR聊天机器人取代。

以此为背景,中欧在人工智能领域迫切需要深化国际合作,推动人工智能的国际发展朝着科技向善的价值方向前进。具体实践中,双方应优先考虑以下两个方向:

首先,加强青年间的交流与对话至关重要。中国在STEM领域的人才培养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持续20年的增长基础上,2022年培养了超过5万名相关领域的博士生,比2021年增加了13.7%。此外,中国的本科教育人数也在稳步增加,2024年的本科入学人数约为3900万,是美国(1928万)的一倍。欧盟则通过“玛丽·居里学者人才基金”提供系统性的资金支持,该项目现隶属于“地平线欧洲”框架内,2021年至2027年间预算总额达66亿欧元,旨在资助全球研究人员赴欧从事博士后研究和国际科研合作。

其次,必须切实增强中欧之间的科技对话与交流,并将其拓展至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以中英关系为例,过去3年间,中国形象在英国有所下滑。根据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于2025年3月发布的民调结果,仅26%的英国人支持本国政府扩大与中国的外交和经济交往,而45%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对中国采取更加严格的限制措施。三分之二的英国人支持增加国防预算,59%的人赞同英国与其盟友(AUKUS)合作,采用更强硬的态度对抗类似中国这样的国家。

负面舆论的形成原因相对集中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原因是英国媒体涉华报道的范式突破了传统尺度,显示出日益鲜明的针对性。伦敦国王学院对《每日电讯报》、《卫报》、英国广播公司、《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主流媒体的1000篇涉华报道进行了分析,发现英国媒体对中国政治话题的报道尤为负面,这种负面倾向不仅超越了传统的“选择性报道”,还扩展到了将涉及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议题全面政治化的程度,形成了新的“政治正确”范式。此类舆论导致的信息茧房严重影响了英国公众对中国的认知。一项针对来自15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种媒体关于中英关系报道的大数据分析显示,作为信息来源最多的前三名,分别是英国海军部门、英国国防部以及英国安全局,缺乏更多元化的人文交流和民间外交的声音。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面临多重分歧相互叠加的挑战,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其2025年新年致辞中所总结,“希望一直难觅”。在这个不确定性加剧的世界里,本就具有双刃剑性质的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所带来的风险愈加凸显。因此,强化对话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刘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9日 04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