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用这10个数字,感谢360多万呼和浩特人的共同努力!

时间:2025-05-23 18:14:00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决定,授予202个城市(区)全国文明城市(区)称号,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好消息一经传来,全市干部群众倍感振奋——评上全国文明城市,是对呼和浩特这座城市综合实力、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高度认可,体现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成果。

更可贵的是,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让干部群众更加坚信: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是数百万双手共同托举的结果,全国文明城市这份荣耀,从来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全体市民用一言一行浇筑的精神丰碑。

那么,呼和浩特市到底文明在哪?我们不妨简单用10个数字,细探一下这座城市近些年的蜕变。

作为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始终牢记党中央的深切关爱和殷殷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文明城市创建。近些年,呼和浩特市打造“相聚青城 石榴籽手拉手”“青城石榴籽同心营”“红石榴籽宣讲团”“社区邻里节”等品牌活动项目,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000余场,引导各族群众在参与中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呼和浩特市注重德法兼治,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呼和浩特市创新宣传形式,建设好人馆、好人街、好人公园、好人广场等宣传阵地46处,设置道德模范公益海报、道德模范事迹专题巡展1900余处,举办宣讲活动5000余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

呼和浩特市全力打造“好人之城”,推荐选树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7人,中国好人25人,北疆楷模5人,自治区及市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1400余人。涌现出“凭真本领闯‘火焰山’的90后消防员”巴特尔,“60年矢志不渝弘扬雷锋精神”的退休干部魏明,英勇救火的顺丰快递小哥等先进典型。呼和浩特市擦亮“青城有爱”工作品牌,在全社会弘扬道德模范高尚品格,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生动局面。

呼和浩特市千方百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提升首府文化能级。呼和浩特市建成公共文化设施3500余处,持续实施“鸿雁阅读计划”,打造集图书阅读、文创产品展示、旅游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阅读空间,成立朗诵协会,“书香青城”建设成效显著。

呼和浩特市努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建设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全市GDP从2021年的3100亿元增至2024年的4100亿元,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三项指标增速在省会城市中居于前列,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从2021年的99位提升至2024年的82位。

呼和浩特市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建成城市绿道679公里,新建口袋公园、社区游园1009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建成区绿地率达41.05%,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列第五,让群众感受到了“身边的绿、眼前的美”。

呼和浩特市不断彰显城市温度,建设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着力补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始终保持在70%左右,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五宜城市”。三年改造完成老旧小区1261个,棚户区87个、老旧管网370公里。

呼和浩特市加大医疗环境改善升级,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 “健康保护伞”下,拥抱更有品质的生活。呼和浩特市入选首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成5个国家级医学分中心,组建3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市属5所医院全部获评“三甲”医院。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达到3272个,“三甲”医院达到14个,开放床位2.3万张。

呼和浩特市文旅融合快速发展。构建起“一廊·两轴·五带”的文旅空间发展布局,打响“青城十六景”品牌,打造了宽巷子、乌素图杏花谷、千岛湖等网红打卡地。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5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过860亿元,均居全区第一。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最高荣誉,也是呼和浩特市36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共同的目标奋勇迈进,最终成功摘得这一金字招牌。

呼和浩特市正式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从点滴做起,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动真碰硬、担当作为,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丨来源:青橙融媒综合自新华网,统筹:王晓茹 蒋建波 摄影:许婷 王劭凯 丁根厚 梁婧姝 部分来源于青橙融媒综合 设计制作:窦美菊 李耀宇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魏颖

丨审核: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