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日报》2025年9月2日第08版
刚刚过去的暑假,我省各地朱子文化研学游热度满满。
在建阳区考亭书院,游客循着导览,细致观摩依据古图重建的宋代建筑风貌,沉浸式体悟朱子昔日讲学的盛况。
在尤溪县朱子文化园,常常举行“束脩六礼”(将芹菜、莲子、红豆等六种象征性意义的物品敬献给教师)等传统活动。南溪书院飞檐斗拱,活水亭下天光云影,近3年来,当地朱子文化相关旅游线路,吸引280多批次6万余名外地学子前来研学旅行。

朱子文化的魅力源自哪里?
对于许多人来说,认识朱熹也许是从小学课本开始,从“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朗朗上口,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愉悦明朗,不知不觉间被他的诗句浇灌了心灵。
但对于福建人来说,孩童嬉戏跑过的公园,狼吞虎咽吃下的一碗面,经过祖祠时偶然抬头看到的家训,也许都跟朱熹有关。
在这里,朱子文化融于山水之间、烟火味里……
山水之间,寻访朱子足迹
“我惭仁知心,偶自爱山水。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朱熹的《武夷精舍杂咏》等诗常向福建的山水致意。
福建省文物局编纂的《朱子福建史迹图集》总结,朱熹出生、成长、终老于福建,求师问学、居处著述、授徒讲学、为官从政、访游出行,绝大部分时间在闽。他所创立的理学被称为“闽学”,福建也因此得名“海滨邹鲁”,成为仅次于孔孟之乡的儒学重地。

福建的山川河流不仅滋养了他,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朱子思想的生动镜像,折射出一个个立体的朱子。
忧国忧民的朱子,在漳州白云书院的楹联里——“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寥寥数语,将儒者身在书斋、心系天下的担当说得淋漓尽致;也在武夷山五夫镇身体力行的爱民实践里,他亲手创办的“社仓”,让农民得以在青黄不接和受灾时,以低息或无息向社仓借贷粮食,秋冬再收割缴还。
一心治学的朱子,在泰宁“会得古人心,开襟静无语”的梨木拓板里;在武夷山为门人宿所“观善斋”的题诗中:“负笈何方来?今朝此同席。日用无余功,相看俱努力”;也在他在建阳寒泉精舍创作的十九部二百六十六卷著述里。
通透洒脱的朱子,在武夷山九曲溪艄公嘹亮的吟唱里;温情体贴的朱子,在赋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安慰女儿的故事里;重小家也重大家,看重家庭的朱子,在大街小巷的祠堂里,过去,老百姓没有祠堂,只能“路祭”先人,而朱熹规制了祠堂的建构,使祠堂进入了民间生活。
行路亦是读书,从闽北的武夷胜境到闽南的同安孔庙,从闽东的连江古渡到闽西的冠豸山房,走过八闽的山山水水,一代大儒鲜活的一生便也跃然纸上。
如何在山水间讲好朱子故事?我省各地正努力“串珠成链”。今年4月,《朱子闽北行迹图》发布,以地图的形式绘出武夷精舍、考亭书院、星溪书院、紫阳楼、五经博士府等140余处朱子遗存,成为读懂文化山水的清晰指南。

与此同时,“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在我省已连续举办17年。7月16日,第十八届“朱子之路”暨2025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开营,共有91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参与。其中,来自美国、巴拿马、韩国等20余个国家的外籍留学生有44人。
5天时间,研学队伍以“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之旅”为题,在闽北的苍翠间重走朱子问道之路,于书院斑驳的碑石间触摸千年理学脉动,在躬身实践中认真体会朱子文化的真义。
蹚过九曲溪畔,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祝红玉说:“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既有实地考察,又有专家讲座和学术研讨,用知行合一的探索,让抽象的义理变得可亲可感。”
相知无远近。尼泊尔籍留学生高文信被一路走来的古建之美深深震撼。他说:“在所有国家,古建筑都是静默的史书。这一路上,看到很多古建筑仍旧被很好地保存、修缮和复原,我觉得很感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寄托在具体的载体上,比如建筑、书籍、技艺等等,这些做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也为我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就读的苏丹籍留学生艾莎说:“来中国前,我就了解过关于‘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哲学观,它承载了世界人民对美好家园的共同期盼。这次来到南平,学习朱子文化,我对‘天下大同’的理解更深了。”
而“理解更深一点”也正是主办方举办活动的初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是活动的倡议者之一。他说,“朱子之路”不是短短几天的旅程,而是一条“一直在路上”的“探索之路”,是一条“永远走不完”的“生命之路”,更是一条“不应该走完”的“人类文明之路”。
古今论道,激活思想对话
除了遍布八闽的遗存,朱熹还留下了什么?
学者蔡尚思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孔子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集大成式的人物,对历代中国文化进行了一个总结。而朱熹对孔子以后1500年的儒学又进行了总结,在继承中发展了儒学。
明清学术史研究的大家黄宗羲提到朱熹时,曾这么形容他的学术体系:“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如何致广大而尽精微,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朱熹留下了“求索”和“论道”等穷尽学问的范式。
在建阳云谷山,朱熹与弟子蔡元定常常“悬灯对望”,两人通宵达旦论学解难,直到达成共识破解迷惑。朱熹注释《四书》,编写《近思录》《资治通鉴纲目》等书中,都有蔡元定的独到见解。

此外,无论是轰动一时的“鹅湖之会”,还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朱张会讲”,学问都在不停突破固有思维、不断兼容并蓄中互相提升。
“朱张会讲”时,四面八方的读书人纷纷跋山涉水,渡船过江,造成“四方之学者毕至”“来学者座不能容,饮马池水立涸”的盛况。
会讲中,朱熹和张栻围绕“太极、乾坤、中和、仁”这四个议题,也是当时学术界最前沿最核心的问题争了个天昏地暗,旁听的读书人“跟着三天三夜没有合眼”。最终,两人在很多方面达成一致,张栻对湖湘学派的发展方向做了调整,朱熹的“中和旧说”也决定性地转变为“中和新说”。
斯人远去,弦歌未绝。那一座座由求同存异的学术之辩、和而不同的包容之心而砌成的理学高峰,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巍峨群山中,更成为福建取之不尽的文化富矿。
今天的中国,同样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我们该如何从朱熹的实践中得到启迪,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2005年9月,“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挂靠武夷学院。
20年来,秉承“求索”精神,研究中心深入开展宋明理学尤其是朱子学领域的研究和交流,建立研究宋明理学的文献资料馆,组建科研团队深入开展研究阐释,先后出版《大教育家朱熹》等朱子学研究论著60多部、《宋明理学研究丛书》10部,撰写发表《论朱熹“人与自然和谐”的本真追求》等高质量论文230多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9个、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8个、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4个。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朱熹园,继续为如何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之问指明方向。
站在朱熹民本思想的论述墙前,总书记感慨:“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福建深刻领悟“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以“融通朱子文化,夯实文明根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等为主题,先后举办了三届考亭论坛、两届武夷论坛,邀请全国各地学者来到福建,共赴朱子文脉传承之约。
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签订《朱子文化传承发展长期合作框架协议》,并共同举办“两个结合”重要论述学习研讨会,以“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主题,深入阐释“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继续加强宋明理学中心建设,并出版《朱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书籍。
推动国际儒学联合会在考亭书院设立全国第四个国际性儒学研修基地——“朱子研修基地”,并通过整合专家资源、深化学术研究、联合推广传播等,不断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在思想的碰撞交流中,专家学者不断凝聚出共识:只有在“两个结合”和文化“两创”中赓续中华文脉,才能让中华文明“亘古亘今”,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吸引力。
烟火味里,文化可触可感
传统文化既要“登峰”,也要“落地”。
在福建,人们从典籍中读懂朱子,在生活中亲近朱子。
800多年来,朱子文化早已融入街巷,走进普通人柴米油盐里的寻常日子。
在尤溪,形似筷子、口感Q弹的朱子面已流行近千年,至今仍是当地人一日三餐的首选主食。而在县城的影院,欣赏朱子古琴音乐会,也成为当地人时常遇见的“文化大餐”。
朱熹是古琴大师,撰有《琴律说》,创作有《月坡》《碧涧流泉》《水清吟》等多首琴曲。音乐会上,现代演奏者将古琴与箫、筝、鼓、箜篌等乐器合奏,并融入尤溪当地的民间音乐元素,令相聚的市民和游客于琴声中共品“胜日宾友来,琴觞共舒忧”的意境。
在建瓯市朱子小学,不少学生感慨:“我出门遇到朱子,进门还是看见朱子。”这里一进校门,就可以看朱熹铜像和朱子主题文化长廊;校园里,学生哼唱着“闽江上流建州府,理学名城有温度;建溪唱诗芝山和,满城春风人舒服……”的方言歌谣,而出了校园,学校西面就毗邻与朱熹颇有渊源的建安书院与艮泉井,西北面则曾是朱熹的博士府。

今年,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在武夷山五夫镇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8%的受访者愿行朱子婚礼,86%的受访女青年期待花轿迎亲”。朱子家礼在武夷山的深厚群众基础可见一斑。
2019年,朱子婚礼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1年入选全国婚俗改革试点后,武夷山从《朱子家礼·婚礼》中提炼出媒妁礼、纳采礼、醮子礼等7个核心环节,创新推出酒店版、公园版、居家版3种婚礼脚本,以满足不同新人的需求。今年7月,武夷山《传承朱子婚礼文化 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入选全国移风易俗优秀创新案例。
读朱子、写朱子、画朱子、唱朱子、讲朱子……穿梭在大街小巷,朱子亲切得像大家的“身边人”。
因为亲切,人们总试图寻找更鲜活、感性的表达。
2015年,“85后”青年雷希颖在家乡政和县开辟了文化赋能“试验田”,推出“大话熹游文化IP”项目,打造“卡通朱子”形象。
项目运营至今,已创作超2000幅IP衍生作品。在线上,先后推出了《茶》《礼》《朱子与武夷山》《二十四节气》《中华传统节日》相关主题100余部动画短片,全网累计传播量超3.5亿次。在线下,“朱子+田园”“朱子+党建”等朱子文化主题旅游产品不断上新,成为乡村旅游的“金牌向导”。
在“混知”团队主创的《半小时读懂朱熹》里,朱子的童年、青年、中年对应好几个版本的漫画形象。其中,幼年“小朱”漫画形象十分可爱,一撮头发似毛笔头,动作神态无不体现孩子与生俱来的机灵好动,让年轻读者一看就平添好感。
朱子的理学观点也被转化成了通俗化的表达——譬如“月映万川,理一分殊”,就是宇宙本原的那个“理”就像天上的月亮,整个夜空只有一个,但是你再往下看,人间的千万条河上,却倒映出了千万个月影。无数条河里的月影,就是千千万万个具体的“理”,任何小小事物后面,都藏着那个最根本的“理”。
因为创作而亲近朱子文化,主创焦旭颠覆了对朱子的认识。与之相呼应,《半小时读懂朱熹》还设置了番外篇,将朱子对写诗、弹琴、饮茶等的喜好集中在一章,并题为“朱子有趣的灵魂”。
在武夷山上映的山水史诗《月映武夷》则选择以东方美学为“共情密码”。

当大屏之上的建盏历经揉泥、拉坯和火的重重考验,发生璀璨的曜变,观众自然产生“人生亦是如此”的领悟;当朱熹在雨中开悟,心潮澎湃地说:“我观千仞丹崖受云雨剥蚀而不崩,方悟‘理’在天地裂痕处生长;我观九曲溪遇顽石则绕行,遇平缓则蓄势,方知‘理’乃刚柔相济之道!”观众的情绪也在此刻登顶,与他一同沉浸在豁然开朗的狂喜之中……
“不给予答案,而是让观众有思考的留白;不灌输说教,却让一方文化自然地在来客心中生长发芽。”主创团队介绍,他们想递给观众一个打开文化之门的钥匙,而钥匙背后的世界,是每个人关于传承的不同感悟。
山水中,种种感悟终将汇聚成今人之“道”——让每个文明都能在现代化浪潮中守牢根脉,让每个生命都能从这根脉中得到滋养!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