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个项目背后的乡村振兴探索:广州市派驻茶阳镇帮扶工作队一周年实践经验解码

时间:2025-07-24 20:26:00

实施重点项目52个、联动帮扶资金397.9万元、消费帮扶超400万元、发放和担保惠农资金730余万元……这是第二批广州市派驻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1年来交出的答卷,也是对“党建引领破题、产业造血强基、民生精准提质、文化赋能铸魂”的探索实践。

在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背景下,其经验价值不仅在于产生的具体成效,更在于助力破解“帮扶如何不返贫、振兴怎样可持续”的共性难题,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份鲜活的“操作手册”。

党建引领

从“外部输入”到“内生驱动”的机制创新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工作队的首要经验,是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通过构建起“责任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的帮扶机制,奋力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振兴动力,让组织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

工作队调研研究帮扶项目。

“我们实施‘1+3+27’工作体系,即工作队长担任镇党委副书记统筹全局、同时挂任蓝田村驻村第一书记,3名队员分别担任3个典型村驻村第一书记,同时通过分片包户、责任到人的模式,完成覆盖27个村(社)的常态化调研。”工作队队长余奕剑介绍,这种“嵌入式”党建模式,打破了传统帮扶“上级遥控、村委被动”的困局。

值得关注的是“问题导向”的调研机制。工作队员用3个月走访全镇27个村(社),将“村民急什么、村集体缺什么、产业弱什么”摸得清清楚楚,并形成清单,这种“带着问题来”的工作方法,让帮扶规划不再是“空中楼阁”。

花窗村乡村振兴主题小广场建设、群丰村富北片区机耕路硬底化工程、恋墩村省际交界路段太阳能路灯安装、梅林村老年人活动中心改造升级、长兴村环山机耕路硬底化工程、困难群众受损房屋修缮工程等35个民生项目的落地,正是“调研—规划—落地”闭环的生动注脚。

党建引领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执行力。工作队员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并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既推动帮扶力量与本土组织深度融合,又培养一批“带不走”的村“两委”骨干,为破解“工作队走后怎么办”的难题,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产业振兴

从“单一种植”到“立体融合”的模式突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但农村地区普遍面临“布局散、链条短、规模小、效益低,品种、品质、品牌水平低”的困境。工作队用“土地经济学”思维重构产业形态,探索出“立体种养、订单农业、科技赋能”三种模式,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兴村广地龙养殖项目,创造性探索“地下+地面+地上”立体种养模式,即地下养殖广地龙(中药材,俗称蚯蚓)、林地地面种植仿野生灵芝、地上种植百香果,这种“三维开发”让单位土地产值较传统种植成功翻一番,更带动15户农户参与,户均年增收超4万元。

冬季闲置的田地曾是困扰茶阳农民的“老大难”问题。针对冬闲田问题,工作队推动“订单农业”种销合作,企业包销产品、提供技术,农户负责种植管理。菜心亩产约3000斤,净利润近2000元,让“冬闲田”变“冬忙田”,这种合作破解了“产销困局”,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的种植收入更有保障。

工作队对接企业资源助力安乐村“千亩方”项目,实现稻谷全部收购。

此外,位于安乐村的“千亩方”项目,流转土地1000余亩,采用“烟+稻+菜”轮种模式。工作队科技特派员团队提供技术指导,通过良种选育、标准化管理以及富硒种植等方式,亩产从去年700斤提升至1100余斤,同比增产57%,工作队对接企业资源,实现稻谷全部收购,惠及农户192户,户均增收800元。科技力量的注入,让传统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技增收”。

工作队的产业实践本质是对“土地、时间、科技”三大生产要素的深度挖掘。立体种养解决“空间浪费”,订单农业解决“田地闲置”,科技赋能解决“效益低下”,这种生产和发展理念为农村地区产业振兴描绘了可复制的“要素重组”路径。

民生服务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理念升级

民生帮扶最忌“一刀切”。工作队根据现实情况,将“防返贫监测、养老服务、金融支持”作为支点,构建起“底线托底、服务提质、发展赋能”的帮扶体系,让茶阳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协助镇政府通过“一键申报”机制、包村包户责任制,对全镇脱贫户动态跟踪,实现返贫风险“早发现、早干预”的目标。目前全镇返贫监测对象“清零”,这一成果源于“数据预警+人工核查”的双轨机制,系统实时抓取异常数据,工作队员入户核实,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梅林村改造升级好的老年人活动中心。

由广州市民政局支持的茶阳镇敬老院扩容提质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该项目规划建设一栋3层大楼,新增51张养老床位。这不仅是空间的扩容,更是推动智慧康养的服务升级,这种“硬件+软件”的升级,回应了农村养老“缺床位更缺服务”的痛点,为广东乡镇公办养老机构转型提供“茶阳样本”。

金融帮扶不是“撒胡椒面”,而是“精准滴灌”。针对农户“贷款难”,工作队金融助理李广明走村串户、普及金融政策,为个体工商户、农户、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共发放和担保惠农贷款11笔,730余万元。位于茶阳镇的大埔县团村牧业有限公司通过150万元担保资金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生猪存栏量显著提升。

金融助理李广明在为村民普及相关金融政策。

这些生动的民生实践,体现了“底线思维”与“发展思维”的统一。防返贫监测守住“不返贫”底线,养老服务提升“幸福感”高线,金融支持激活“发展力”主线,这种“三线联动”的工作模式,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稳定器”和“助推器”。

文化赋能

从“传统保护”到“现代转化”的路径探索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工作队始终把文化赋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非遗传承、教育帮扶、生态文明结合,绵绵用力,下足功夫,让文化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从“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2024年,工作队协助镇文化站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省级非遗花环龙公益性培训班,吸引40余名爱好者参与,同时积极与镇里各级学校联动,助力非遗进校园,现今大埔中学、茶阳镇中心小学都开设有专门的兴趣班。

“现在孩子们抢着学,镇里的大小喜事和节假日都会邀请我们去表演。”非遗传承人饶武昌的话语里满是欣慰。这种“培训+展演”的模式,让非遗从“博物馆”回到“生活场”。

举办花环龙公益培训班。

工作队深知知识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大意义,在1年的时间里,持续链接111万余元,为各级学校更换桌椅、升级教学设施设备,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让24名困难学生重燃求学希望。此外,还牵线“美丽中国”支教项目,为太宁小学输送专业音乐和美术教师资源。

工作队链接资源为茶阳各级学校更换桌椅、升级教学一体机等教学设施设备。

在茶阳镇的振兴蓝图里,“绿美”是生态文明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绿美建设中,适当增加种植物经济价值,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将绿美建设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风貌提升相结合,根据当地人文历史及民俗特色,为村里绘制墙绘、建设广场,增加村民文化记忆“联结点”。

文化振兴不是简单的“保护传统”,而是通过“传承创新、教育赋能、价值转化”,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黏合剂”、推动发展的“催化剂”。这种“文化+产业+民生”的融合探索,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范式。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中,工作队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必由之路”——那就是坚持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激发内生动力的发展逻辑、尊重农民主体的群众路线。当这些要素有机结合,就能让帮镇扶村从“外部输血”变为“内部造血”,让乡村振兴从“设计图”变为“实景画”。

南方+记者 马吉池

通讯员 杨宗平

【作者】 马吉池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