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济南高新区章锦小学行走的课堂:当暑假旅行遇见生命成长

时间:2025-08-30 12:54:00

在双减政策深化实施的新学年开学之际,济南高新区章锦小学的学子们带着暑期的行囊重返校园。这些行囊里,既有刘公岛甲午炮台的铁锈味,也有西安兵马俑的千年尘烟,还有海南沙滩的细碎阳光。该校创新推出的行走的课堂暑期实践项目,将研学旅行与五育融合相结合,让300余名学生在丈量祖国山河的过程中,完成了从知识接收到价值建构的成长跃迁。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探索,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生动注脚。

触摸历史:在炮台铁锈中读懂家国情怀

五年级学生张云翔的研学笔记上,粘着一片从刘公岛带回的锈蚀铁片。这个暑假,他在甲午战争博物馆的炮台遗址前驻足良久,那些被海风侵蚀的炮管、陈列室里的泛黄战报,构成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现场。“当看到邓世昌撞沉吉野的模拟场景时,我的眼泪突然就下来了。”小云翔在分享会上展示的研学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13处历史遗址。像他这样的红色小讲解员,今年暑假该校培养了47名,他们带着自主设计的研学任务卡,在威海、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完成了沉浸式历史学习。一位教师发现,开学后这些学生在讲述近代史时,眼中总闪烁着特殊的光彩,那是教科书无法给予的生命体验。

对话文明:在兵马俑方阵里发现文化基因

国清然同学用黏土复制的跪射俑成为班级热门展品。这个痴迷于秦文化的男孩,在西安研学期间坚持每天绘制一件文物速写,他的《兵马俑表情大全》被博物院官方微博转载。“每个陶俑的指纹都是不同的,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轨迹。”在教师指导下,孩子们将考古发现与数学统计结合,用三维建模技术复原青铜器纹样。语文教研组顺势开发的跟着文物学写作课程,让青铜器铭文成为最好的书法教材,碑林拓片化作创意写作素材。校长于建认为:“当孩子亲手触摸到汉砖的温度,文化传承就从口号变成了血脉里的本能。”

‌拥抱自然:在椰林海潮间领悟生态智慧‌

唐爱洋带回来的贝壳标本,如今是科学教室的明星教具。这个曾分不清珊瑚和植物的女孩,在海南研学期间完成了《潮间带生物多样性观察报告》,她的发现被当地海洋研究所收录。原来红树林的根系是鱼虾的幼儿园,孩子们在研学中形成的生态观察笔记,催生了校园微湿地改造计划。体育教师开发的海岛生存体能训练,将赶海、攀椰树等技能融入课程;数学组设计的浪花函数探究,用海岸线变化教授统计学知识。这种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让教育回归“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重构时空:在居家研学中锻造未来素养‌

当旅行因故中断时,章锦小学的云研学系统立即启动。学生们通过VR技术“走进”三星堆遗址,在家庭厨房模拟古人酿酒工艺,甚至用乐高搭建敦煌莫高窟。这种无边界学习催生了82个家庭研学项目,其中跟着唐诗去旅行音频节目成为家长群的“网红节目”。教师团队开发的"研学能力评估体系",将考察探究、责任担当等素养指标具象为可量化的成长档案。

从甲午炮台到热带雨林,从秦俑方阵到家庭书房,章锦小学的实践印证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深刻内涵。当教育打破围墙的界限,每一粒沙、每一片瓦都成为育人的教材。这种将国家课程方案与校本实践创造性融合的探索,正在为“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解题思路。正如孩子们在研学日记中写下的:“我们走过的路,终将成为照亮未来的光。”

记者:李鹏 编辑:柏凌君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