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解纷新模式:综治中心让法治之光照亮每个角落

时间:2025-04-12 11:22:00

央广网北京4月12日消息(记者 费权)“这么快就拿到赔偿,幸亏有你们。”“要是没你们帮忙,我这闹心的事儿还不知道要跑多久了。”……一句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群众的心声。如今,“有矛盾纠纷,找综治中心”这一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成为老百姓的共识。

进一扇门,解万般事。为了让人民群众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简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正如火如荼、遍地开花,江苏、浙江、湖北、安徽、河北……各地司法行政机关积极派员入驻综治中心,依法履职、发挥作用,整合行政复议、普法、调解、公证、仲裁等多种职能,在法治轨道上化解矛盾纠纷。

搭建“一站式”平台,多元服务解纠纷

2024年,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的沈某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他不服某街道行政不作为,申请行政复议,要求街道提供拆迁人口安置证明材料,但一直无果。后来,通过司法行政机关在区综治中心设立的行政复议办案窗口,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统筹协调作用,多次协调街道、社区等部门,最终帮沈某拿到了材料,沈某也自愿撤回了行政复议申请。

近年来,各地司法行政机关依托综治中心,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矛盾纠纷化解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服务,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解决各类法律问题,大幅提升了服务效率,降低了群众维权成本。

除了江苏南通崇川区,湖北省咸宁市司法局建成全省首个市级“综合性”“一站式”调解工作平台——咸宁市人民调解中心,打造矛盾纠纷化解“便民超市”。群众可以享受到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办理等一系列公共法律服务,实现了矛盾纠纷的“一站式”化解。宜昌枝江市司法局也依托市综治中心推动信访接待、人民调解、法律诉讼服务等平台实体化融合,提供“组合式套餐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法律需求。

创新普法形式,提升群众法治素养

在安徽省芜湖市,司法局积极培育以村“两委”干部为主的“法律明白人”,立足当地社情民意,组织“芜湖夜话”活动,利用晚间与村民“围炉夜话”,将普法阵地搬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在闲暇之际把法律知识“带”回家。

此外,他们面对面倾听村民想法、建议和问题,应用“首问+首办”工作责任制,做到事事有回应。截至目前,已化解各类矛盾问题2000余件。

普法宣传是增强群众法治意识、预防矛盾纠纷的重要手段。各地司法行政机关指导“法律明白人”,积极融入综治中心协调统筹的工作格局,创新普法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活动,让法律知识走进基层群众生活。

安徽省天长市广陵街道天福社区党委书记、“法律明白人”杨梅经常就地取材,用身边人和事以案释法开展法治宣讲。她累计开展普法宣传200余次,覆盖群众达2万余人次,还推动解决了13项民生实事。

河北省秦皇岛市红旗里社区针对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多的特点,开展“情法互联”特色服务,将心理咨询与法律咨询相结合,在全市首家社区心理服务驿站开展线上线下服务活动。同时,利用社区公告栏、法治示范长廊、普法活动室等阵地,定期开展普法宣传主题活动,并借助新媒体平台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普法菜单,实现法律服务与社区群众的“零距离”接触。

强化调解力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的“法律明白人”和人民调解员在一次日常走访摸排中,发现了一起可能引发纠纷的隐患。

原来,某小区居民对物业的服务质量存在较大意见,双方矛盾逐渐升级。依托综治中心“周排查、月研判”机制,“法律明白人”和人民调解员及时介入,经过耐心调解,成功化解了这场潜在的矛盾。这一年,合肥市开展矛盾纠纷排查33141次,排查发现矛盾纠纷29975件,预防纠纷20828件。

调解是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方式。各地在综治中心统筹下,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联动作用,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

安徽省蚌埠市依托综治服务中心,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心,各县区“法律明白人”和人民调解员积极参与,打好“调解+普法”组合拳。六安市抓好“普法+调解”化解信访纠纷事项,如霍邱县白莲乡群众索要农民工工资未果上访,综治中心组织“法律明白人”介入,解读相关案例和法律规定,联合司法所工作人员提供法律意见,促成双方达成协议。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打造“581”(“我帮您”)品牌矛调工作室,有效整合各类调解组织、心理咨询服务组织、平安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搭建优质高效便民的“组团式、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孝感市建立全域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劳动关系矛盾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恩施州来凤县司法局打造“鄂湘渝”边界调解室,打破地域限制,整合三省边区资源,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化解烦心事”。

完善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提高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效能

去年,蔡某因房屋拆迁补偿安置问题与相关部门产生争议,申请了行政复议。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行政复议机构派员入驻社会治理中心后,引入社会力量助力办案,还完善了协同联动机制。

在这起案件中,行政复议机构引入公证员参与行政复议调解,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积极配合,最终蔡某成功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并撤回行政复议申请,实现案结事了。

行政复议在化解行政争议、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司法行政机关依托综治中心,不断完善行政复议和有关部门的协作运转机制,提高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质量和效率。

2024年,金华市金东区新收行政复议申请515件,新收一审行政诉讼案件50件,复议诉讼比值10.3,505件案件办结后未再进入诉讼程序,案结事了率达98.06%。金东区还完善案件受理机制,延伸行政复议服务阵地;完善争议化解机制,强化源头实质解纷;完善行政纠错机制,加大监督纠错力度,实现“办理一案、规范一片、治理一行”的良好效果。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则搭建行政争议调处协同平台,涉案行政机关、法院、行政复议机构等共同参与行政争议调处工作。崇川区还推动行政复议与信访、法律援助等渠道有机衔接,打造“争议化解 + 法治保障”协同路径。

数智赋能治理,提升工作精准度与效率

在浙江,二维码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功能,那就是化解矛盾纠纷。

“在‘浙里办’APP就能找到‘浙江解纷码’,填完双方信息和纠纷情况后,系统自动匹配了相应的调解委员会,点击提交就可以了,操作起来很简单,整个过程才不到10分钟。”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系统里还会生成一个二维码,一扫便可实时追溯纠纷调解的进度和结果。

据悉,浙江解纷码平台基于入口统一、智能咨询、在线评估、协同化解、司法兜底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漏斗模型,实现了对线上线下、诉前、信访、诉求的全类别诉求一站式服务。平台以二维码盘活了线下矛调中心、诉服大厅等服务场景,精细化梳理社会治理资源,提升区域内解纷能力。通过将码的变色与诉求流转机制相结合,使市民对诉求处置环节“理得清”,管理者对矛盾服务堵点“看得见”。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各地借助数字技术为综治中心工作赋能,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的精准度和效率。湖北司法行政系统也在积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工作效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矛盾纠纷的快速排查、精准分析和有效化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各地司法行政机关派员入驻综治中心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成效显著,不仅有效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还提升了群众的法治素养和满意度。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创新,综治中心将在法治轨道上为社会治理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法治的阳光照亮基层的每一个角落,为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