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滨州博兴:镇村“组团”奔共富

时间:2025-07-03 21:52:00

在滨州博兴县,智能工厂与高标准农田比邻而居,非遗产业与电子商务珠联璧合,黄河虾塘的粼粼波光与光伏板交相辉映……这些看似“跨界”却和谐共生的画面从何而来?答案在于镇村“组团”齐奔“双增共富”的生动实践。不同的组团策略,相同的奋斗目标——让资源活起来、产业强起来、乡亲富起来。

——南部“以工促农”,让工厂红利流向农田

在博兴南部的兴福、店子、曹王、湖滨四镇,“新型金属材料制造+智慧厨具”双核并进,特色产业与现代农业联动,构筑起坚实的共富根基。在这里,数千家金属板材、商用厨具企业不仅自身蓬勃发展,更以强劲的“订单流”与前沿的“技术流”反哺农业根基。在工业力量的有力支撑下,赵马、耿郭等34个村的4.25万亩农田旧貌换新颜,升级为旱涝保收的高标准良田。政府同步配套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电商及分拣中心、玻璃温室观光棚和现代化种植大棚等设施,让粮食生产既“多收了三五斗”,又提升了品质档次。

如今,南部四镇村集体年收入超百万元的村达49个,超50万元的村达72个。产业发展的红利,从轰鸣的车间精准滴灌至广袤田畴,最终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一条工农互促、强村富民的共富路越走越宽。

——中部“产城融合”,让分散的村庄抱团生金

在县域中部,村庄“单打独斗”的老路子正被“抱团发展”的新模式取代。9个“跨村联建”的联合党组织成了关键“红娘”,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联姻”,集体发力流转土地1562多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文旅融合示范园等项目拔地而起,推动村集体增收162万元。600多名乡亲在家门口转换身份,成了拿工资的产业工人。

城东街道巧织“共富布”,注册成立县域首家两公融合共富公司——山东鲁锦织造有限公司,为传统老粗布产业注入新活力。同时,街道精心打造“党建聚力·暖心助农”展销基地。香甜的鲍陈蜜梨、脆爽的城头苹果、优质的琉榴园禽蛋,通过这个平台销得更远、卖得更好,直接带动村民增收800万余元。

锦秋街道妙编“产业筐”,建成中国草柳编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仅装下了草柳编的精美产品,更把原料加工、仓储物流、产品包装等上下游产业都“编”了进来,直接带动就业1.2万余人,辐射周边从业者高达6万人。湾头村等8个响当当的“淘宝村”,聚集相关企业和商铺2900多家。一根网线连天下,线上年交易额突破5.25亿元,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惊人的能量。

——北部“生态农旅”,让黄河生态点绿成金

渔业链上“绿生金”。县域北部的乔庄镇依托引黄灌区得天独厚的渔业生态,建设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开发3.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池,打造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水面上方也架起了光伏板,开展“渔光互补”。一套“渔业组合拳”串起了从虾苗培育、池塘养殖,到光伏牧业、产品精深加工的全链条。各类农副产品年产值高达13亿元,黄河水真正流出了“真金白银”。

业态融合富乡亲。当地深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吕剧文化、仁孝文化富矿,巧妙整合打渔张森林公园、红色高家渡3A级景区、黄河郊野公园、吕剧起源馆、董永仁孝文化纪念馆等资源,餐饮、研学、休闲度假等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直接或间接带动相关村集体增收超过200万元。昔日单纯靠种养的农民,如今多了民宿管家、研学导师、旅游接待员、特色产品销售员等新身份,致富门路愈加宽广。一幅水清、业兴、村美、民富的黄河畔新画卷,正在这里生动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