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市黄江镇干部携支教教师于揭阳市榕城区开展“六一”嘉年华活动。 受访者供图

筑梦清华宣讲活动在莞揭公益图书馆举行。 受访者供图

支教教师陈碧瑜通过教具开展教学活动。 受访者供图
文化扶智,情系山海。东莞黄江干部与支教教师跨越千里,以实干担当点燃揭阳、印江等地文化振兴希望。在揭阳市竞智中心小学,他们引入先进教学模式,打造名师工作室,惠及上万师生;黔东印江,支教教师任浩萌以篮球趣味训练、特色摆手舞课间操等课程,成功开垦出融合东西部智慧的育人沃土;揭阳市砲台镇,他们改造原砲台镇图书馆,建成莞揭公益图书馆,举办清华学子分享会等文化活动,让书香浸润乡土。
采写:官小群 姚萌茵 戴双城
教学模式革新 激活榕城课堂生态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情。”这句质朴的话语,成为东莞市黄江组团(下称“黄江组团”)组长李锦容和组内支教教师的真实写照。
去年8月,东莞市黄江组团教师赴揭阳市榕城区开展教育帮扶工作。一年来,黄江组团通过引入先进教学模式、打造名师工作坊、打造“一校一品”品牌、捐资助学四大举措,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当地教育,成效显著。
在揭阳市砲台镇竞智中心小学的数学课上,支教教师陈碧瑜正以“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带领五年级学生探索体积概念,学生们正围绕几何模型展开小组讨论。“这个正方体比长方体小!”“我找到比较体积的好办法了!”展示环节中,学生争相登台,分享各自推导出的“解题妙招”,课堂一扫沉闷,在直观的教具展示中变得灵动高效。
作为黄江组团组长,李锦容在深入当地多所学校调研后发现,揭阳教育仍存在诸多发展瓶颈。例如教育模式相对滞后,过度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教学,课程体系不够均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珠三角地区存在明显差距;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家庭教育支持不足。
“刚接手时,孩子们十分腼腆,不敢举手发言。”陈碧瑜回忆。为改变现状,黄江组团引入东莞成熟的小组PK赛教学模式和积分奖惩评价模式。如今,课堂上学生主动表达,独立思考、表达与展示能力有所提升。陈碧瑜欣喜地说:“学生学习成绩整体提升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在年级中名列前茅,东莞的教学模式在这里落地见效了。”
为推广东莞的成熟优秀教学经验与优质教学资源,黄江组团打造“范崇岩教师工作坊”“章婷教师工作坊”“曾可凤教师工作坊”,涵盖美术、英语、语文等学科。其中,范崇岩教师工作坊开展的“书写教育”项目,借助书写软件及书写教材样本,在揭阳全市范围内的34所中小学中共同开展书写普及教育,成果获央视新闻转载,有力推动了当地书写教育发展。
与此同时,黄江组团多次牵头,联合东莞市相关学校及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为榕城区部分学校分别捐赠了图书、打印机、打印纸、课桌椅、体育器材、冲锋衣等一批物资,价值约190万元,资助了榕城区51名贫困学生,助学金额达7万余元。
为积极拓展帮扶半径,黄江组团积极探索教师送课上门新模式。据统计,黄江组团教师近半年来开展各类讲座公开课及其他帮扶活动共105次,其中公开课68节,讲座37场,惠及学生8000余人次,稳步推进受援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两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放羊式”教学变身趣味课堂 莞黔协作结硕果
走进印江自治县第三完全小学,操场北侧巨幅墙画上“学先锋、争先锋、做先锋”的宣言格外醒目。这幅象征学校“先锋精神”的画卷,恰如东莞支教教师任浩萌这一年耕耘的缩影。他将东部教育理念融入当地教学,在黔东大地上开垦出一片融合东西部智慧的育人沃土。
面对学校体艺教研薄弱的问题,任浩萌重组科组架构,推行“集体备课—推门听课—复盘研讨”的教研模式,建立起“问题共研、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
青年教师樊前军的转变最具代表性。当任浩萌第一次观摩他的体育课堂,看到的是传统的“放羊式”教学:集合跑步、简单练习、自由活动。任浩萌手把手引导他重构课堂。三个月后,当樊前军在县级示范课上带领学生进行“篮球接力闯关”时,流畅的教学衔接和热烈的课堂氛围赢得满堂喝彩。
在训练场上,任浩萌充满趣味的分层训练法点燃了孩子们的运动热情。他将运球、传球等基础技能融入“篮球接力赛”游戏,针对不同年龄段设置差异化训练目标。训练中,一名天赋突出的队员拒绝练习基础防守动作。面对学生的抵触情绪,任浩萌选择暂停训练,没有当场批评,而是以沉默离场的方式让队员冷静思考。“这不仅关乎球技,更是关于尊重、规则和团队精神的成长。”任浩萌说。这一举动促使该队员进行了反思。随后,他的训练态度发生显著转变,成为队内训练最刻苦的球员之一,总是最早到场、最晚离开。
一年间,任浩萌执教的篮球队在省、市、县比赛中屡获佳绩(U10混合组获贵州省小学生篮球基层赛季军,U8、U10男篮双夺印江县“三好杯”冠军),校足球队也获铜仁市联赛季军。任浩萌观察到,“获奖后,许多孩子从害羞怯懦变得自信开朗”。
自2021年以来,黄江镇共派驻4名教师到印江支教,不论是在爱岗敬业还是业务水平方面,他们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提升了管理方法及教学水平。莞黔两地的教育理念,得以在这所校园里深度融合,而东西部教育协作的根系,也正在向这片土地深处蔓延生长。
公益图书馆蝶变“精神粮仓” 清华学子点燃乡村学子梦
午后阳光透过明净的玻璃窗,洒在揭阳市砲台镇莞揭公益图书馆的书架上。孩子们埋首书页,只闻翻书声沙沙作响。
揭阳市砲台镇自古享有“潮汕明珠”的美誉,潮剧、潮绣等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然而受限于经济发展,这里的公共文化服务长期滞后。随着东莞市黄江镇组团驻揭阳市砲台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到来,原本的砲台镇图书馆被改造成一座现代化的公益图书馆。这座图书馆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更成为莞揭两地携手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见证。
硬件焕新只是起点,优质的文化惠民活动让这座“精神粮仓”真正充盈起来。今年2月,在莞揭公益图书馆里举行的“筑梦清华 书山有路”清华学子分享会上,清华学子杨宇涵分享了自己的校园生活、新疆支教与调研经历,让在场许多本地学生深受触动。
砲台镇文化站负责人表示:“我们举办这类活动,就是要在硬件改善的基础上,为乡村学子搭建与优秀榜样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激发本地学子的学习热情,助力成长成才。”
跨越千里的帮扶足迹,是知识的火种,更是文化的纽带。在揭阳的课堂上、印江的校园里,黄江帮扶干部与支教老师们以多维帮扶引领乡村文化振兴。这份山海情谊,让乡村教育焕发生机,让文化之花绚烂绽放,为东西部协同发展绘就动人画卷。
■样本
建设砲台人的“精神粮仓”
黄江帮扶揭阳砲台镇打造乡村文化新地标
“以前市民都觉得旧图书馆太小、太挤了!馆里没有供人阅读的地方,更没有智能化借阅系统,大家确实需要一个能安静阅读的场所。我们收集了居民们的建议之后,才一步步推进改造。”东莞市黄江镇组团驻揭阳市砲台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张志珂表示。
去年11月,揭阳市榕城区砲台镇莞揭公益图书馆启用,其前身为砲台镇图书馆。在东莞市工商联的支持下,该馆获得30万元专项改造资金并完成全面升级。改造后,莞揭公益图书馆不仅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阵地,更通过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有效满足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资金到位后,改造工作全面铺开。驻砲台镇工作队不仅优化了书架、桌椅等基础硬件设施,还引入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图书借阅、查询的智能化。如今步入焕然一新的图书馆,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原木色书柜,各类图书分门别类、井然有序。落地窗边,读者或静心阅读,或使用多媒体设备学习。明亮的空间里,绿植与阳光相映成趣,营造出温馨现代的阅读氛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读者,也成为当地群众汲取知识的“精神粮仓”。
莞揭公益图书馆的“蝶变”,是驻砲台镇工作队聚焦公共文化服务升级、开展对口帮扶协作的生动缩影。驻砲台镇工作队以莞揭公益图书馆为阵地,常态化举办富有本地特色的阅读活动,同时积极推动全民阅读向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及网络延伸,助力乡村阅读风尚形成,持续擦亮“文化揭阳”“文明揭阳”“书香揭阳”三张名片。当前,驻砲台镇工作队正加速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以文化浸润、教育提质、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持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声音
东莞支教教师任浩萌:
愿印江三小的学生
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在印江自治县第三完全小学支教的经历,让东莞教师任浩萌对教育帮扶有了更深的感悟。
没有昂贵的玩具,用几根树枝搭出跳房子的格子,一块碎瓦片就是好棋子,旧皮筋拴在树上能欢跳一下午……学生们课间十分钟的创造力让他明白,教育不该是用统一框架修剪枝叶,而应像土地滋养种子,给予生命本身自由生长的勇气。“孩子们用最本真的状态提醒我,最好的教育,往往就蕴藏在那些没有教案的瞬间里。”任浩萌说道。
支教不是简单的知识输送,而是要为当地搭建起自主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这就像培育一棵树,能力是扎进土壤的根,让本土教师获得持续成长的力量;资源是伸展的枝,把东部优质教育资源嫁接过来;文化则是繁茂的叶,让东西部教育理念在碰撞中焕发新的生机。
只有以“授人以渔”培养本土教师的自驱力,支教的价值才能真正长久地体现。他注重培养本土教师独立教研与创新教学的能力,推动教育帮扶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成长,为印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质教师队伍,让当地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任浩萌最大的心愿,是盼着印江三小的学生们都能“眼里有光、脚下生风”,在求知的道路上自信前行,走出大山,拥抱更广阔的天地。
■手记
山海之间的教育摆渡人
当珠三角的发展模式移植到揭阳、印江的土壤里,究竟能生长出怎样的力量?
在竞智中心小学的数学课上,支教教师举起几何模型的瞬间,学生们眼睛亮了。以前讲台是老师的“独角戏”,现在学生会抢着说“我有更好的办法”。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点燃求知的火苗。
印江支教教师任浩萌所描述的“课间十分钟”同样动人,孩子们用树枝搭出跳房子的格子,以碎瓦片为棋子对弈。学生从不缺少创造力,他们缺少的是被看见的机会。真正的教育,应如丰沃的土地,唤醒生命本真的潜能。
要为当地真正留下“带不走”的队伍,关键在于让本土教师的根系深深扎稳,唯有如此,教育帮扶才不会沦为“一阵风”。一年来,黄江组团支教教师交出的答卷是:35场讲座,65节公开课,8000余人次从中受益。
山海摆渡,心桥飞架。一批批奔赴远方的“教育摆渡人”,用肩膀扛起帮扶的责任,让闭塞的土地也能沐浴文明之光。他们为乡村学生推开眺望世界的窗,更以心与心的靠近,唤醒沉睡的梦想,赋予每个梦想拔节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