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6日,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25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论坛”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独立科学家潘家华以“转轨零碳的市场进程”为题,分享了生态文明发展转型的中国经验,通过生动实践案例展现了中国零碳转型的蓬勃活力与广阔前景。

潘家华指出,只有“零碳”才能真正实现低碳,且零碳已进入中央文件核心内容,表明其可行且具竞争力。他以光伏发电为例,5平方米装1千瓦,北京每年至少发电1300度,50平方米屋顶装10千瓦,年发电超1.3万度,成本仅五六万元,便能实现能源自由。“现在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0%,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这就是市场驱动的。”
潘家华强调,零碳是整个产业链体系的变革。工业革命因煤炭形成完整产业链,化石燃料产业链若缺失煤、石油就会崩溃。零碳产业以光伏发电为例,从硅片到组件、逆变器、储能电池等,形成完整体系。“宁德时代电池行业投资带来2000亿产值,创造大量就业和机遇。”

潘家华分享了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前疃村的试验案例,200平方米屋顶装40千瓦光伏,配20度电储能和快充充电桩,投资8万元,调试运行至今发电超1万度,经济效益显著,建设周期短、回本快且能源自主。
潘家华表示,目前政策也在逐步接受市场推动,“隔墙售电”已被允许,环保产业与乡村振兴的零碳解决方案前景广阔。他呼吁大家到试验点参观考察,推广复制“零碳模式”,让更多人享受零碳带来的便利与福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周梓颜
编辑 何涛
二审 李劼
三审 覃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