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晴隆县碧痕镇腹地,新坪小学的扎染活动上蓝靛飘香。学生杨丝丝轻抚着自己创作的扎染衣衫,靛蓝纹样在阳光下泛起涟漪般的纹路,这个女孩的笑容比山间的晨露还要清亮。这动人的场景,正是该校“非遗润校园”工程的生动缩影。

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占比95%的深山学校,新坪小学将文化传承的使命织入教育经纬。校园里,在大家的努力下,一件件蓝白相间、充满民族韵味的扎染作品精彩呈现,随风轻摆的扎染服装和孩子们的脸上的笑容相得益彰。
这种浸润式的美育环境,让大山深处的孩子成为传统文化的“小传人”。

“把扎染带进校园,让孩子们体验、感受文化魅力,让他们去传承,也去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扎染技艺教学者沈龙菊手持竹夹,向围坐的孩子们演示制作技法。在她的指导下,小工匠们将衣衫折叠,用板蓝根制成的天然染料层层浸染。
杨丝丝感言:“我感觉很开心!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完成了一件很漂亮的扎染衣服,我很喜欢这件扎染衣服。”
“通过扎染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少数民族非遗的魅力,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同时,孩子们通过亲手制作,也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蔡钦艳老师说。

这种代际传承的创新实践,使非遗保护从静态展示转向活态传承,让深山里的民族文化焕发出青春活力。

“我们不仅要让蜡刀和染缸成为教具,更要让文化基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胎记。”校长田维来看着校园内的扎染作品感慨道,“接下来,我们将把更多的少数民族非遗引进校园,传承民族技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劳动精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允凤
编辑 钱星星
二审 宋洁 张恒
三审 陈俎宇